-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005“登轼而望之”的训诂与考古考察
“登轼而望之”的训诂与考古考察
汪 少 华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提要:《左传》“登轼而望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一、轼是车上前边的横木,用来扶手的。只是手握的一根木棍,不可以站脚。而且更高处再没有可以把手的东西,即使“登轼”,也得腾跃而上。即使上了,脚既站不稳,身子又四面无依傍。所以实在不可登,登一定会摔下来。二、“下视”连读,就是以“下”作“视”的状语。从车上(即使站在轼上)向下看,被车身遮蔽了,实在看不见齐军车的辙迹。三、下文“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明说视的是辙,望的是旗。辙迹在地面,最低;旗建在车上,最高。而人在车里,可是说视辙向下视,望旗倒“登轼”,不近情理。所以那样读法是讲不通的。“下”是下车。“登”是说视其辙之后再上车。“轼”是凭轼。《吕氏春秋·期贤》“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史记·魏世家》“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的轼的用法同。轼之也就是轼而望之。这轼字也作式,《礼记·檀弓》“夫子式而听之”便是。“轼而望之”与“式而听之”句法同。
(1979)(1979)《记·曲礼》:国君抚式,士下之。注云,升车必正立,据式小俛,崇敬也。师古曰:式,车前横木。古者立乘;凡言式车者,谓俛首抚式,以礼敬人。孔颖达曰:式,谓俯下头也。……于时立乘,若平常则凭较,故《诗》云“倚重较兮”是也。若应为敬,则落隐下式,而头得俯俛,故《记》云“式视马尾”是也。
登轼而望之所谓凭轼,就是把手放在车前横木上,身首微俯。这在春秋时是乘车者用以对所遇的人、事、物表示恭敬的一种特有动作。曹刿是在长勺之战中观察敌军败退的情况,根本无须表示恭敬,用不着凭轼。
登轼不能分读,轼不能作凭轼讲,这不仅因为曹刿在当时的情势下不可能用凭轼来表敬,而且因为春秋时有兵车不式(《礼记·曲礼上》)的规定,兵车上根本不允许凭轼。孔颖达曰:兵车尚威猛,宜无推让,故不为式敬也。曹刿与鲁庄公共乘一兵车,他不会当着国君的面破坏兵车不式这条规矩。再有,凭轼,则头得俯俛首必俯,叫曹刿凭轼,脑袋俯下,还怎么能望见齐军之旗靡呢?
(1984)少华按:说有易,说无难;断然否定可能性与承认某种可能性,显然后者胜出。于是经过那场讨论,训诂学界渐渐形成共识:“轼”可“登”,“登轼”不可断开。然而,论者举以为证的《吕氏春秋·忠廉》,其理解存在问题。孙雍长(1997)首先发觉而提出质疑:“这里吴王说要离连拔剑举臂、上车登轼这样容易简单的事也做不了,是极言要离的无能。……如果‘登轼’是指登于轼木之上,便不是轻而易举地能办到的事,更不可能与‘举臂’相提并论。”
如此质疑,的确有道理。“拔剑则不能举臂”,拔出剑却不能举起手臂。剑有多重?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和上海材料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吴越青铜技术研究”课题组经过8年研究,仿制成功“越王州句复合剑”。复原成功的仿古“越王州句复合剑”,长53.5厘米、宽5厘米,重745克;1979年河南淅川下寺11号春秋楚墓出土青铜剑,长54厘米、宽4.2厘米,重720克(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1991);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的越王勾践青铜剑,长55.6厘米、宽4.6厘米,重857.4克(彭林2000)。欲杀王子庆忌的吴王是阖闾,此时的青铜剑长度约为48-59厘米,重量应与上述青铜剑相当。例如1964年山西原平峙峪出土的吴王阖闾剑长50.7厘米(戴遵德1972),1978年安徽南陵出土的吴王阖闾剑长50厘米(刘平生1982),1976年河南辉县出土的吴王夫差剑长59.1厘米、宽5厘米(崔墨林1976),1991年河南洛阳出土的吴王夫差剑长48.8厘米、宽4.2厘米(洛阳市文物工作队1992)。手持不足1公斤重的剑,要“举臂”是普通人轻而易举的,但是要离做不到。这不是极力贬低,也不是刻意夸张。《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第四》记载与《吕氏春秋·忠廉》相同的事情:
2002)。要离自承“迎风则僵(偃),负风则伏”——“风都能将他吹倒”,这句夸张的话在他身上确是实情,无怪乎“拔剑则不能举臂”。“拔剑则不能举臂”的要离也不能登上车,因为登车的难度绝不小于持剑举臂,这是车舆的实际结构决定的。车舆距地多高?据《周礼·冬官考工记·总叙》:
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三尺有三寸也,加轸与轐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
据闻人军(1983)考证,《考工记》中记载的尺度,是小尺系统的齐尺,相当于米制的19.7厘米。兵车和乘车之轮都是六尺六寸,那么轮径约为1301.33米”(孙机1985)。六尺六寸的车轮,穿过轮毂的轴头离地三尺三寸,加上轸和轐的高度,一共是四尺。兵车和乘车离地四尺(约78.8厘米),正适合八尺高的中等身材者升登③。
由于车舆距地面有此一定高度,所以尊者登车时可以借助“乘石”或“几”。《周礼·夏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00 船舶标准汇编目录.doc
- 0 GENERAL (EVA).doc
- 0004秦“敬老思少”成語璽考釋.doc
- 0006酉山漫品.doc
- 0010成语“首当其冲”新解.doc
- 0014关于“箭之初文”的补论.doc
- 0015釋“琮”及相關諸字(一).doc
- 0016釋“琮”及相關諸字(二).doc
- 0018帛書春秋事語補釋三則.doc
- 0007漢印文字校讀札記(十五則).doc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6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检测) (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3讲 酶和ATP(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9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8讲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