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乌头次碱制备工艺的研究
中乌头次碱制备工艺的研究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作者:刘永刚,陈玉娟,刘倩,孙严彤
【关键词】nbsp; 正交实验;,,中乌头次碱;,,制备工艺
摘要:目的研究中乌头次碱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的方法,筛选最佳工艺条件,以多级质谱进行定性监测。结果以 pH=8,T=100℃,t=1.5 h,V=200 ml条件下所得中乌头次碱得量大。结论该制备工艺合理,适合工业化生产。
关键词:正交实验;nbsp; 中乌头次碱;nbsp; 制备工艺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optimal preparing technology of Hypacotine.MethodsOrthogonal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d 4 influentinal factors of pH ,T,t and V,and Hypacotine was identified by MSn.ResultsThe optimal process were:pH=8,T=100℃,t=2.5 h,V=200 ml.ConclusionThe technology was reasonable and favorable for industrial production.
Key words:Orthogonal experiment;nbsp; Hypacotine;nbsp; Preparing technology
nbsp;nbsp;nbsp;
附子是一种常用中药,具有逐风寒湿邪的功能[1]。附子的主要成分是乌头碱,乌头碱为双脂型生物碱。对含附子类中成药成分和质量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酯型生物碱上,但由于二酯型生物碱中毒剂量和有效剂量相近[2],且二酯型生物碱具有容易水解的特点[3],因此,寻求其它方法来控制其质量或降低毒性成了药学工作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乌头类单酯型生物碱是由二酯型生物碱水解而来,有着显著的药理活性并且其毒性大大降低,但由于中乌头次碱含量低,且在制备中乌头次碱的过程中,容易生成中乌头原碱,而中乌头原碱没有紫外吸收,这样增加了制备和检测难度,故关于这方面的报道较少。随着质谱检测器普及和检测方法的成熟,使研究单酯型生物碱变得容易。由于中乌头碱在附子类中药中含量较大,分离相对简单,并且由中乌头碱来制备中乌头次碱的方法报道较少,因此本文报道中乌头碱水解制备中乌头次碱的方法,为更好的深层次开发乌头类中药提供依据。
1nbsp; 仪器与试剂
离子阱质谱(Agilent LC-MSD XCT plus),工作站(HP Chemstation Rev A0.803),甲醇(美国 Fisher公司),其它试剂为分析纯。中乌头碱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提供(HPLC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含量不低于98%);柱层析硅胶、薄层板(青岛海洋化工厂)。
2nbsp; 方法
2.1nbsp; 因素水平的考察根据制备工艺选择适于实验条件并能予以控制的4个因素:A酸碱性 pH、B加热时间(h)、C加热温度(℃)和 D加热时间(h)、C加热温度(℃)和 D加水体积(ml),每个因素各取3个水平,按 L9正交表安排实验。见表1。
2.2nbsp; 提取条件的考察称取中乌头碱9份,每份约10 mg,按 L9(34)正交实验安排。实验完成后停止加热,过滤,用2倍量加水体积的氯仿萃取3次,合并萃取液,回收至干,经柱层析分离和重结晶,得到中乌头次碱,并称定重量。结果见表2。方差分析见表3。
表1nbsp; 水平因素(略)
表2nbsp; 正交设计及结果(略)
表3nbsp; 方差分析(略)nbsp;
2.3nbsp; 中乌头次碱的质谱检测所得样品用甲醇溶解,用里面蠕动泵进样,离子源为 ESI源,离子源温度为350℃;雾化室压强为50 psi;N2流速是101/min;正离子检测模式;监测范围:300~700 u。
3nbsp; 结果
3.1nbsp; 表3结果表明酸碱性对此工艺有显著影响,其它因素无显著影响;表2结果表明:以中乌头次碱的得率为指标,各因素影响提取工艺的大小为 A>B>D>C:酸碱性对提取工艺影响最大,加热温度影响最小。在实验范围内,以A3B2C1D3为最佳,即 pH=8,加热温度100℃,加热时间1.5 h,加水量为200 ml。
3.2nbsp; 由图1可以看出,中乌头次碱的准分子离子[M+H]+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两种关闭曲对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病例上切牙转矩影响的比较研究.doc
- 两种减压融合方式治疗相邻两节段颈椎病的前瞻性研究.doc
- 两种凝血酶原时间试剂测定结果比较.doc
- 两种制备冷沉淀方法的比较.doc
- 两种哲学两首诗.doc
- 两种大学理想的纠葛.doc
- 两种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doc
- 两种工艺制备竹沥中游离氨基酸比较.doc
- 两种情报观:information还是intelligence?在情报学和情报工作中引入intelligence的思考.doc
- 两种情报观:information还是intelligence?在情报学和情报工作中引入intelligence的思考..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