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七十年战争史总清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日七十年战争史总清算.doc

中日七十年战争史总清算   1945年,中国在对日战争中获胜,然而在回顾其意义时,人们通常聚焦在这八年战争本身之上,但如果我们将历史的镜头拉长,会发现其意义要深远得多。   近代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亚大陆,就其思想根源上来说,可追溯到明末清初之际东亚国际政治秩序的畸变。   1592―1598年间的壬辰战争,丰臣秀吉希望以朝鲜为跳板入侵中国的设想虽告失败,但日本自此再未回归中国为中心的“天下秩序”和朝贡体系,原因之一是满清以夷人入继大统,在日本、朝鲜等秉持儒家正统观看来,满清的统治本身缺乏合法性。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原先便隐伏存在的观念滋长起来,其目的是在东亚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中心的“天下秩序”。当近代日本从欧美东侵的震惊中缓过神来,果断实行明治维新之后,原先的这一战略构想遂逐步浮出地表。   第一步便是在1869年和1872年分别将北海道、琉球这样的“外藩”置于直接管辖之下;随后第二步便轮到更外围的朝鲜和台湾岛:日本内部提出“征韩论”是在1873年,而因“牡丹社事件”出兵台湾是在1874年,最终在二十年后的甲午战争中,日本将这两地纳入囊中。在此期间的1882年,福泽谕吉已宣称:“总有一天,我们日本会强大起来,不但要像今天的英国那样把中国和印度握在手心,还要打退英国,自己来统治全亚洲。”   当时胜海舟等人曾提出,日本应报答受惠于中国的恩德,而且只有这样才能与亚洲整体来抗衡欧美。这两个思潮在后来合流为“大亚洲主义”,但其中都为日本留出了一个特殊的领导位置。   在甲午战后,记者德富苏峰声称,成为亚洲的龙头老大是日本的使命,日本应当“跟罗马当年在欧洲和地中海一样,给东亚其他国家和南太平洋带去优越的政治制度”。1898年出现的“亚洲盟主论”更将“盟主”这一使命毫不客气地赋予日本。   因此,从思想根源上说,近代中日之间的冲突,是因为原本以中国为中心的秩序崩塌之后,虽然名义上引入“各国一律平等”的西方条约体系,但实际上日本却孜孜以求想建立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国际体系,以至于造成种种板块结构性碰撞。   只是在最初,东亚的局面是在“门户开放”原则上,列强彼此牵制而“利益均沾”,维持一个相对平衡的局面。甲午战争后的“三国干涉还辽”便是典型事例,日本在法德俄的联手干预下吐出原本已经吞下的辽东半岛;在日俄战争之后的谈判中,日本人也因顾忌英美,被迫接受和平谈判的条件。   此外由于一心怕被欧洲人视为“不文明国家”,日本在当时至少有所避忌,在1900年的义和团事变中,日军占八国联军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但其军纪却比俄军等好得多。   当时膨胀的日本虽顾忌列强,但对此不免耿耿于怀――“三国干涉还辽”后日本便将俄国设为假想敌,最终引起1905年的日俄战争;而英美日本和谈,又使日本人喊出“英美鬼畜”,并在1907年的《帝国国防方针》中以俄、美、法为假想敌,种下珍珠港事变的种子。   对东亚局势来说,重要的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日本从一战中获得巨大的好处。列强退出中国留下的真空,使得日本“旁若无人地向那里出现的空白扩张其权益”(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   完全可以设想,如果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不可能采取独占中国的方案,那必定要遭到列强的疯狂反对――并非偶然的是,在一战爆发仅半年后的1915年初,日本就提出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实际上,英法等国害怕日本参战会趁机夺取欧洲列强在东亚的殖民地,特别害怕日本在中国取得主导性的优势地位,在当时并不欢迎日本参战。1890年代末,在欧洲列强对华大肆扩张利益时,日本的表现一般来说是相当温和与克制的,至少是顾忌列强的反应,但现在,它觉得可以放手大干了。   最终,也正是这种“放手大干”,让日本走上了灭亡之路。在一战中,日本判定欧洲列强无暇东顾,而大肆攫取在华利益;到1940―1941年,也正因法国沦陷和德国入侵苏联,使日本上下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进而决定冒险扩大战争。   但它似乎并未意识到,自己制定了三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占领中国,击败美国,抗拒苏联。值得注意的是:国民政府在首都和大片国土沦陷四年之久后,直到珍珠港事变两天之后的1941年12月9日,才正式对日宣战。   日本此前也并不将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称为“战争”,而只说是“事变”,似乎只是一次警察行动,也未正式宣战――其中的原因之一是,按国际法规定,如果是战争,中日都将无法得到英美等国输入的军需物资。   不论如何,关键在于:日本虽然在军事上节节获胜,但却无法达到其政治上的目的――迫使中国投降或接受谈判条件。这场战争久拖不决,在持久战的过程中,状况终于对中国越来越有利。   抗日战争在中国的记忆中,主要是由陆军进行的――不论是正面战场的国军、敌后战场的游击队,还是滇缅远征军,但理应指出的是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