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纳为官的清朝 “官二代”.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捐纳为官的清朝 “官二代”.doc

捐纳为官的清朝 “官二代”   清亡百年,不仅历史学界在研究探讨,且民间反思分析也一直很热烈,但皆众说纷纭。如果从吏治来看,清廷大规模给“官二代”卖官鬻爵,导致整个官场沦陷,则为罪魁祸首。   一、清朝流行捐官做   有清一代,民间谚语:“捐官做,买马骑”。可谓一语道破清廷选拔官员的实质。自隋唐实行科举取士以来,历朝历代莫不遵循。但到了清代,选拔官吏除了沿袭科举取士制度外,还有两条最重要的途径:一为荫袭保举。此举实质上就是世袭制,凡清朝有功之臣或皇亲国戚的后人,都可以世袭前辈官位。此举为皇亲贵戚“拼爹”晋身,数量极少。二为捐纳。此举就是卖官鬻爵,这是“官二代”晋身官场最主要渠道。   回溯清廷出台卖官鬻爵制度肇始,是在立国之初。其起因则为战乱频繁,平叛维稳军费开支巨大入不敷出,无奈才出此下策。史载:顺治六年(1649年),户部以“师旅繁兴,岁入不给,议开监生、吏典、承差等援纳”。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一直将其视为权宜措施,且捐纳的官职有一定的限制,是文职和武职的小官员和虚职。据《清史稿》记载,“捐途文职小京官至郎中,未入流至道员;武职千把总至参将”。同时明确规定,捐纳的“官二代”官员,不得分用于吏部、礼部等中央核心部门和道、府这些地方机关,且不得授实缺正印官,就是不得任一把手。   恰恰到了为后世称道的康乾盛世的乾隆年间,则“开行常例捐纳”,即常年卖官鬻爵,还以此作为朝廷常年性收入。可怕的是,出卖的官位,不再局限于贡监、衔封等虚职,扩大到“实缺捐纳”,即包括实职官位,且竟然以出卖实职官位为主。这可谓完全不顾斯文。令人吃惊的是,史书记载,当时现职官员的加级、记录、保举等考核,都需要捐金钱。更可怕的,革职降级官员的开复(即复职),更要收钱!   清朝有民谣说:“遍天底下买卖,只有做官的利钱最好”。乾隆时期,规定捐白米20石可任县丞,北京城里几乎所有的“官二代”旗人,无论年龄大小文化程度如何,都拿多年的积蓄买官。到嘉庆年间,捐生人数达到了22万。当时全国1300个县,竟有20多万候补在虎视眈眈地等待拿取委任状。雍正年间有3个模范总督,李卫是雍正家奴,鄂尔泰是祖宗余荫,田文镜是捐纳出身,竟然没有一个是正途为官的,都是“官二代”!咸丰同治年间,由于大肆卖官,以致“官多如鲫”,“花翎红顶,几遍城市”。据《剑桥中国晚清史》的记载,在太平军起义之前,110万名有功名和官衔的人当中,有35万人是捐纳的“官二代”,占总额的32%;而在太平军起义后,145万有功名和官衔的人当中,有53万人是新近捐纳的“官二代”,捐纳的“官二代”比例更高达66%。这严重影响正途出身官员的升迁,部分人员被迫加入捐班行列,这更加败坏了官场的风气。当时江南就有俗语形容:“婊子多,驴子多,候补道多”。捐纳之风如炙,以致晚清官场内几无净身士人、正牌子进士。清廷卖官鬻爵的“捐纳”制度,持续长达226年,可以说伴随清王朝始终。这正如易中天分析中华文明演变史所指出“有清一代,文明滑落到了膝盖”。   二、“官二代”为吏猾如油   这些捐纳后补缺的“官二代”官员,文化水准到底如何呢?史载:雍正年间,在国子监对那些捐纳后正在等缺的候补官员进行考试,大为吃惊的是,参加考试的万余“官二代”候补官员,竟有9500余人不及格,其中接近60%交了白卷。其办事能力究竟又如何?且看清朝还有一句谚语:“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有清一代,捐纳后补缺的“官二代”官员,组成了官场中下层吏的主体。这些人认为做官就是为发财,而且是最好的发财买卖。否则,“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因为,那些捐纳后要补缺的“官二代”,必须靠钱财开路打点吏部衙门的官员,才能得到实职。   先看那吏部是如何弄权卖官的。吏部衙门不仅执掌各级官员任免考评,且决定着那些捐纳候补官员的官帽子有无和大小,时人谓之曰“无异宰相之柄”。吏部的官吏,先根据捐纳补缺的官员所求官缺的大小和肥瘠,决定索贿数目,然后在铨选名单上“开列其先后”。如果贿赂的款项没有拿到,则“非驳斥,即延阁”,所以那些候补官员,都肯花大钱巴结吏部官吏,以求得到肥厚的实缺。   根据规定,那些捐纳候补“官二代”官员,“捐途文职小京官至郎中”,也就是各级衙门中下层官员,即胥吏。他们用钱捐到官,自然不仅要收回成本还要赚大钱。这些捐纳补缺的官员,和荫袭保举的皇亲贵戚,沆瀣一气,执例弄权、舞文作伪、敲诈索贿等。清人陆陇其说:“本朝大弊只三字,曰例、吏、利。”   再看户部捐纳补缺的胥吏,是如何弄权的。户部不仅掌管着各省款项的销核的大权,还掌握着军队钱粮开支和报销,时流传着“阔书办者必首户部”、“户部书吏之富,可埒王侯”的说法。史载,乾隆年间福郡王征西藏归,报销军需费用,户部一小小胥吏竟然明目张胆索其好处,福郡王厉声责骂道:“小胥竟敢向本帅索贿!”但那小吏不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