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代汉人入滇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doc
明代汉人入滇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摘要:明代,大量内地汉人进入云南,成为云南的主体民族,对云南经济、政治、文化的跨越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云南靠内平坝地区和部分少数民族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基本赶上了内地的水平。
关键词:明代;汉人入滇;经济社会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K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2-0088-05
有明一代,云南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跨越,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考察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公元111年,汉武帝设置益州郡,将云南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版图。但当时中央王朝的统治方式,与云南落后的生产方式极不适应,于是,云南地方独立政权的产生和长期存在也就成为必然。地方独立政权的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适应了当时云南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水平,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而云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却在无情地为地方独立政权的瓦解创造条件。到蒙古灭大理国之前,云南靠内地区封建领主制已经确立,这为元政府建立云南行省奠定了基础。
1274年,元政府在云南建立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对云南进行直接控制。但当时云南经济发展水平与内地仍有较大差距,其统治方式仍应与内地有所不同。于是元政府顺应现实,在云南建立了土司制度,并采取屯田、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创办学校等措施,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使云南与内地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赛典赤治滇期间,承认并保护靠内先进地区产生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小农个体土地所有制,从根本上动摇了领主制的基础。这引起了占主导地位的封建领主的激烈反抗,领主与地主的矛盾成为元代云南社会的主要矛盾。整个元代,云南封建领主与地主间的斗争从未间断,并已发展到了异常尖锐的地步。它充分说明,云南大部地区原有的生产关系已经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必将为新的生产关系――封建地主制所代替。元代云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新变化,为明代云南经济社会的飞跃创造了条件。
一、明代汉人入滇推动了云南经济发展的跨越
到了明代,明政府在云南设立了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又在“三司”之上设巡抚,并在靠内地区设府州县,将云南完全纳入了封建中央集权制的轨道,实现了云南与内地的政治一体化,这适应并促进了云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明代云南经济的飞速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从另一方面讲,政治一体化的巩固乃至整个云南社会的进步,取决于经济的一体化。而明代大量汉人入滇,成为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巨大推动力。整个明代,大量内地汉人以各种方式进入云南,最终成为云南的主体民族。汉人入滇推动了云南生产力的跨越发展,使云南经济基本赶上了内地的水平。
(一)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
农业是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经济支柱,也是封建经济的主要形态。汉人入滇,直接促进了云南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以卫所屯田数为例,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云南都指挥使司所属各卫所屯田数为435036亩;到正德五年(1510年),屯田数增加到1276630亩。①据有关史志记载而统计,云南在册官民田地,弘治四年(1491年)仅为363135亩,到永历十五年(1642年)锐增为5211510亩,增长了13倍之多,主要原因是大片荒芜之地得以开垦。粮食产量方面,因记载不详,仅以政府在云南征收的税粮数为准做些推测:洪武二十六年夏税秋粮计有776907石,弘治十五年(1502年)增为139837石,万历六年又增加到153209石。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的大大增加,使得云南“收入富饶”,“足以纾齐民之供应”。①
宋应星《天工开物》下卷《五金》。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有较大提高。基础设施方面,明代曾对云南各地的水患进行过多次治理,而且修筑了许多坝塘,以灌溉防患。如玉溪修筑的坝塘就达25处,引水各坝塘的分渠44条,纵横于玉溪平坝之中。②水磨、水车、水碓等工具也普遍使用起来,所谓“舂碓用泉,不劳人力”。[1](P68~73)值得一提的是,兴修水利乃汉人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共同所为。如邓川弥苴法江堤就是“东堤军屯修筑,西堤里民修筑”。③大理御患堤也是“军筑三之二,县民之为土军者三之一”。④水利条件的改善,使得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达到了“田不病于旱潦”,“夷汉利之”⑤的效果。此外,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被普遍采用。明初,除白族外,其他少数民族皆不惯于牛耕。1387年和1396年,官府先后从四川、湖广购入耕牛2万余头,发给军屯户使用。在他们的带动下,“夷人亦渐习牛耕”。⑥
农作物种类大大增多。迁入云南的汉人,将内地的农作物也引种到了云南。至明中叶,凡内地有的粮食作物,云南无不应有尽有。棉、桑、麻等经济作物也在云南普遍种植。山区还大力推广玉米、马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