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唐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环境的优化.doc
汉唐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环境的优化
[摘 要]从汉至唐,“含沙射影”的含义,由含沙暗中攻击人的方式,演变为阴谋诬陷别人的行为。其词义的变化,反映了含沙社会影响力的减弱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随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的发展及其农业景观的建立,含沙的生存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其分布范围逐步缩小,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优化,更加适宜人们的居住。
[关键词]汉唐;含沙射影;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优化
[中图分类号]K23;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3)03-0038-07
汉唐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的发展,奠定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当今学者认为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带来负面影响,即生态环境不断恶化。①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考虑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地域性和时段性特征,经济的发展有可能使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由不适宜人们的居住转变为适宜人的生存。
“含沙射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成语。它的含义原为作为毒虫的含沙伤害人的方式,到了唐代,开始演变为暗中诽谤或者陷害人的行为,其词义的变化是否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有关。本文试从汉唐时期“含沙射影”词义的转变入手,探讨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优化过程,并以此求教于方家。
一、“含沙”社会影响力的减弱与“含沙射影”词义的演变
“含沙”作为一种毒虫,又名蜮、射工、射影、水弩、短狐等,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战国时期的文献已经有所记载,屈原《离骚·大招》中,“魂乎无南!南有炎火千里,蝮蛇蜒只。山林险隘,虎豹蜿只。鰅鳙短狐,王虺骞只。魂乎无南!蜮伤躬只。”①虽然含沙已经在南方存在,但是,这一时期,南北尚未统一,诸侯国间战争不断,经济文化交流并不频繁,含沙还不足以引起中原社会的关注。
秦汉帝国建立后,南北统一,中原社会加强对南方的经营和管理,南北社会的联系日趋紧密。由于南北生态环境的差异,中原社会十分在意南方的生态环境,尤其对于危及人生命的各种有毒之物。时人对含沙的分布状况有所关注。《搜神记》卷12中记载汉武帝时期,长江水中生存着含沙。“汉光武帝中平中,有物处于江水,其名曰蜮,一曰短狐。”《汉书》卷二七《五行志》下之上中记载,“刘向以为蜮生南越。……在水旁,能射人,射人有处,甚者至死。南方谓之短狐。”王充的《论衡》卷23《言毒》中,“南道名毒曰短狐。”道为方的意思,南道即南方。②南方到处都有含沙。另外,人们对含沙的形状以及含沙伤人的方式也有所认识。许慎《说文·虫部》中,“蜮,短狐也,似鳖,三足。”服虔也认为含沙似鳖,“短狐,南方盛暑所生,其状如鳖,古无今有。”③他还指出含沙以沙射人,“含沙射人,皮入肉中”。④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大量中原人士避乱江南。他们的亲身经历,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对南方生态环境的整体评价。在他们看来,南方地区多毒物。受此影响,时人对含沙的认识更加全面。在分布区域上,三国吴人陆玑指出江淮之地皆有含沙。⑤东晋葛洪指出吴楚之地多毒物,其中之一为含沙。⑥南朝宋鲍照的《苦热行》中,“丹蛇逾百尺,玄蜂盈十围。含沙射流影,吹蛊病行晖。瘴气昼熏体,菵露夜沾衣。饥猿莫下食,晨禽不敢飞。毒泾尚多死,渡泸宁具腓。”⑦华南一带的毒物中包括含沙。魏收《魏书》卷96《僭晋司马睿传》中记载也记载了南方的毒物,“巴、蜀、蛮、獠、溪、俚、楚、越,鸟声禽呼,言语不同,猴蛇鱼鳖,嗜欲皆异。……地既暑湿,多有肿泄之病,障气毒雾,射工、沙虱、蛇虺之害,无所不有。”与秦汉时期相比,含沙的分布范围没有发生变化。
在含沙的形状方面,葛洪《抱朴子》卷17《登涉》中指出含沙似鸣蜩,“状如鸣蜩,状似三合杯,有翼能飞,无目而利耳,口中有横物角弩”。蜩,即蚱蝉,“俱方首广额,两翼六足,以胁而明”。⑧张华《博物志》卷3中认为含沙似甲虫,“江南山溪中水射上虫,甲类也。长一二寸,口中有弩形”。这一时期人们对含沙的认识存在着争议,明人李时珍认为含沙的形状和鳖、蝉、甲虫的外形皆有关,“射工长二、三寸,广寸许,形扁,前阔后狭,颇似蝉状,故《抱朴子》言其状如鸣蜩也。腹软背硬,如鳖负甲,黑色,故陆玑言其形如鳖也。六七月甲下有翅能飞,作铋铋声。阔头尖喙,有二骨眼。其头目丑黑如狐如鬼,喙头有尖角如爪,长一、二分。有六足如鳖足,二足在喙下,大而一爪;四足在腹下,小二歧爪,或时双屈前足,抱拱气喙,正如横弩上矢之状。”①如果李时珍的认识正确的话,那么汉魏六朝时期的人们只是从局部描述含沙的形状,没有从总体上把握。
这一时期人们对含沙攻击人的方式以及含沙射人后的症状也进行了仔细的探究。干宝《搜神记》卷12中记载含沙以沙射人,“江人以术方抑之,则得沙石于肉中。”葛洪认为含沙以气杀人,《抱朴子》卷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医院信息网络安全培训PPT课件.pptx
- 2025年前列腺科普试题及答案.docx
- 立式叶片排渣过滤机-中国化工设备网.doc
- 20250508 北京大学DeepSeek系列06:DeepSeek私有化部署和一体机.pptx VIP
- 【7上英YL】芜湖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卷.pdf VIP
- 屋面瓦及檩条拆除安全方案.doc
- Schneider Electric施耐德Easy Altivar ATV610 变频器编程手册(中文).pdf VIP
- NB∕T34024-2024生物质成型燃料质量要求及分级.docx VIP
- STM32F1开发标准教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docx
- 新语境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等级与评定.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