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英语言动宾结构及其转喻认知机制.doc
汉英语言动宾结构及其转喻认知机制
摘 要:汉英语言动宾结构中,动词和宾语的逻辑语义关系有很多种,有些结构从字面理解似乎在逻辑和语义上讲不通,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反映了其组合的转喻思维。本文从转喻的角度,从认知的凸显性、配位选择性、经济性以及概念合成等方面对这些结构的形成和理解进行研究和阐述。
关键词:动宾结构 转喻机制 认知研究
一、引言
动宾结构是动词后面带宾语的结构,由动语与宾语构成,动语是宾语前的动词性成分,宾语是动语后边表客体事物的成分。无论汉语还是英语,动宾结构的词或词组极其丰富,动词与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更是多种多样。动词可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带宾语是语言中的常见现象,其中“动词+受事宾语”为语法典型(prototype)。例如“打他”“see a movie”。但汉英语言中也存在大量的工具宾语、处所宾语、时间宾语、方式宾语、目的宾语、原因宾语、结果宾语等非典型宾语。不及物动词通常不带宾语,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存在带宾语的现象。如:
(1) 吃大碗、照镜子(工具)
吃风味一条街、睡上铺(处所)
我唱白天,他唱晚上、过春节(时间)
吃小灶、存定期(方式)
考博士、打扫卫生(目的)
避雨、我今天吃犒劳(原因)
建房、架桥、扎个洞(结果)
升国旗、跑马、斗蟋蟀(致使)
教大学生、挖土、想念亲友(对象)
在英语中,也存在一定数量的非典型受事关系的动宾结构。如:
(2)smoke pipes,wipe the towel all over his face,struck his hand upon his knee(工具)
jump the fence,visit Shanghai(处所)
last five days,sleep the night(时间)
laugh her thanks,nod my approval(方式)
run a blockade,beat a retreat,run an errand (目的)
write an essay,paint a flower on the wall,dig a hole(结果)
dance the baby,walk their horses,fly a kite(致使)
pay the bus driver,benefit us all(对象)
sleep a peaceful sleep,die a heroic death(同源)
从逻辑和语义的角度看,这样的语言结构不合常理,动词和宾语的语义不能直接兼容。比如“吃风味一条街”,从语义上分析,及物动词“吃”所带的宾语应具有[+可食性]的语义特征,而“风味一条街”不具备[+可食性]的语义特征,与动词“吃”在语义上并不直接兼容匹配。同样,“喝公款”“laugh her thanks”中,“公款”是由纸制造的钱,是不能“喝”的,“thanks”是不能“laugh”的。这类结构有很强的熟语性,整个动宾结构意义的整体性很强,不能仅从字面意义的简单组合来理解。事实上,这类结构的生成都包含了转喻认知,理解时也需要转喻思维的参与,体现了人类认知上的凸显性、配位选择性、经济性和概念合成性。本文主要分析该类动宾结构与转喻的关系,并从转喻的角度对该结构的形成及认知机制进行阐释。
二、认知视角下的转喻
传统修辞学认为转喻(metonymy)是使用一种事物代替与它相关的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格。1980年,Lakoff 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里提出转喻是一种认知过程。人们对隐喻和转喻有了新的认识,转喻引起了许多心理学家、心理语言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的关注。转喻不仅是修辞手段,而且是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它植根于人们的经验中,构成我们日常的思考和行动方式(Lakoff Johnson,1980:37)。转喻本质上是一种参照点现象(reference point phenomena)(Langacker,1993),是ICM(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的一种形式,是在同一个理想认知模型里的概念化过程,是在一个认知域中的概念映现(conceptual mapping)。和隐喻不同,转喻是在同一认知域内的映射,源域往往是靶域中被凸显的部分或特征,和靶域之间是邻近(contiguity)或凸显(salient)关系。(赵艳芳,2001:115)
转喻机制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语言中,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语言现象。汉英语中常见的转喻形式主要有:
1.部分代整体
(3)这儿尽是新面孔;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