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河间杂歌的名称释义及文化探源.doc
河间杂歌的名称释义及文化探源
【摘要】河间杂歌作为《琴操》中琴曲类别之一,是蔡邕对内容杂乱难以归类的琴曲的总称。杂歌的命名一方面借鉴了汉代文体分类中以杂命名模式,一方面依据汉代琴曲自身的特点。楚地民歌及汉代歌诗是汉代早期琴曲歌辞的主要来源,而杂歌则来源于西汉时期分散在朝廷之外的琴曲。汉武帝时期杂歌由河间献王搜集整理,汇集于斯,流行于斯。蔡邕在杂歌前面冠以河间之名,既源于汉代河间国与琴曲之间的密切关系,也基于对河间国在汉代独特的文化、政治地位的考量。
【关键词】蔡邕;《琴操》;杂歌;河间国
【作者简介】赵德波,广州大学俗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人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广东广州510006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5-0165-06
蔡邕《琴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琴曲解题专著,其中收录的琴曲多成为后世琴曲歌辞的经典曲目。“河间杂歌”是《琴操》中与“诗歌”、“操”、“引”并列的琴曲类别。“河间杂歌”作为一个偏正短语。由中心语“杂歌”和修饰语“河间”构成。何谓“杂歌”?“杂歌”同其他琴曲类别“诗歌”、“操”、“引”有着怎样的关系?“杂歌”的来源及性质如何?蔡邕为何在“杂歌”之前冠以河间之名?长期以来,这些问题没有引起学界关注。然而这些问题的解答。对厘清琴曲歌辞类别及名称含义、考察琴曲歌辞的来源及性质、还原河间国在汉代文化及政治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一、杂歌之名称
蔡邕《琴操》中收录的琴曲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诗歌五曲”、“十二操”、“九引”及“河间杂歌二十一章”。“操”、“引”及“弄”和“畅”,成为后世常见的琴曲形式。关于这些琴曲形式的名称含义,历代琴家多有论述。桓谭《新论·琴道》写道:“夫遭遇异时,穷则独善其身,而不失其操,故谓之操。操似鸿雁之音,达则兼善天下,无不通畅,故谓之畅。”应劭《风俗通义》写道:“其道行和乐而作者,命其曲日《畅》。《畅》者,言其道之美畅,犹不敢自安,不骄不溢,好礼不以,畅其意也。其遇闭塞,忧愁而作者,命其曲日《操》。《操》者,言遇灾遭害,困厄穷迫,虽怨恨失意,犹守礼义,不惧不慑,乐道而不失其操者也。”由此可知。在汉代“操”和“畅”这两种琴曲形式,其名称均是由琴曲内容而来。这种琴曲命名形式,被后来琴家所沿袭。谢希逸在《琴论》中为诸种琴曲形式作了如下解说:“和乐而作。命之日畅,言达则兼善天下而美畅其道也。忧愁而作。命之日操,言穷则独善其身而不失其操也。引者,进德修业,申达之名也。弄者,性情和畅,宽泰之名也。”可见,至南北朝时,“操”、“引”、“弄”、“畅”等琴曲形式的名称,主要还是依据琴曲内容而言。依据上述琴家所言,验之《琴操》各部分收录琴曲解题,大致不差。而“诗歌五曲”部分收录的五首琴曲——《鹿鸣》《伐檀》《驺虞》《鹊巢》《白驹》,无论是琴曲题目还是本事、歌辞,皆源于《诗经》。蔡邕将其称为“诗歌五首”抑或是“《诗》歌五首”,是依据收录琴曲的内容而言的。
与“诗歌五首”、“十二操”及“九引”相比,“河间杂歌二十一章”中收录的琴曲显得较为驳杂。从内容看,收录琴曲多取材于前代民间故事,有些琴曲也取材于汉代史事,如《霍将军歌》和《怨旷思惟歌》。从琴曲名称来看,形式杂乱不一。其中既有“操”,如《箕山操》《崔子渡河操》等,又有“歌”,如《仪凤歌》《芑梁妻歌》等,还有“吟”,如《庄周独处吟》《处女吟》等。面对内容如此繁杂、琴曲名称如此多样的琴曲,难以找到标准对其再次分类,蔡邕将其统称为“杂歌”。
蔡邕以“杂歌”统称难以归类的琴曲,这种做法借鉴了汉代通行的以杂命名的文体划分模式。《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其中以“杂”字命名的作品涉及四十九类,共计一千二百六十多篇(卷),占《汉书·艺文志》收录作品总篇(卷)的近十分之一。程千帆先生在《(汉志)杂赋义例说臆》一文中对杂赋的分类依据推测道:
然因噎废食,前哲致讥,既属秘书,安得无录。故惟有著为变例,别录主题,以类相从。于凌乱之中,辟识别之径:或缘问对,或述情感,或标技艺,或举自然,以及动植之文、谐隐之篇。取譬草木,区以别矣!又以部次未周,人代难详,乃多冠杂字。诏示来学。若杂行出及颂德赋,当多属封禅之事;杂四夷及兵赋,当属征伐之事,则又以主题不一,连及相称者也。然则后二事者。当日匡救之方法也。《汉书·艺文志》的文献目录本于刘歆的《七略》,而《七略》的底本是刘向的《别录》。刘向在整理古籍的实践中,多次把杂单独列为一类,与其他类别的文献并列。这种划分方式解决了文献分类的难题,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由此而来,它也就作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分类方式而为后代所借鉴,如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就把杂曲歌辞、杂歌谣辞分别作为其中的一类。关于杂曲歌辞,郭茂倩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