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芜的唐诗与近代文论研究述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舒芜的唐诗与近代文论研究述论.doc

舒芜的唐诗与近代文论研究述论   摘要:舒芜是当代学有多能的杂家,其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他对唐诗和近代文论用功甚多。他认为陈子昂所拥有的迎向伟大、通往永恒的诗心,已经为“盛唐气象”昭示了内质的端倪。他对杜甫的《秋兴八首》、韩愈诗歌的“狠重奇险”与“不美之美”的特色、李商隐诗歌对平等爱情的追求等的高度评价,都显出舒芜别样的理论眼光。舒芜对近代若干重要的文论家、文论著作、文学流派也作了颇为深入的考察,他在与人合编《中国近代文论选》的前言中贯穿着变与不变的基本思路,将近代文论的历史传承性和因时而变的特征对应来谈,宗旨是为新文化运动的到来铺垫好扎实的思想基础。舒芜的唐诗与近代文论研究往往蹊径独辟、颇多感悟,应在学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关键词:舒芜;唐诗;近代文论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3)01-0148-006   舒芜一直自称是古典文学的“爱好者”,以此与“专家们”形成区别。但在现代学术史上,舒芜却是很有个性的一位。他曾在高校多年从事古典文学的教学,又在出版社长期担任古典文学著作的编辑工作。这使得他在古典文学方面的研究不仅有出自职业方面的要求,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学术理路。舒芜在《舒芜文学评论选?自序》中说:“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我偏重在诗,尤只在唐诗几大家。……中国文学思想史中,只谈近代一段。”[1]1实际上,舒芜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涉猎颇广,舒芜所谓“偏重”只是相对而言。笔者限于学力,仅对舒芜的唐诗研究与近代文论研究稍加述论,而且即就这两个方面来说,也只是略述读后心得。至对舒芜其他方面学术成就的评述,则另俟高明。   一、唐诗研究   唐诗是舒芜用力颇多的一个领域,他先后对陈子昂、李白、杜甫、王维、韩愈、李商隐、李贺、郑?等的诗歌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过自己的看法。如对于陈子昂,舒芜撰写了专文《迎向阔大与永恒》;对于李白,则在编选《李白诗选》的基础上撰写了“前言”,系统阐述对于李白诗歌特点的看法;对于杜甫,舒芜不仅对其《秋兴八首》作过集证,而且撰写过《读〈秋兴八首〉》的专文;对于王维,则撰有《王维散论》的专文;对于韩愈,则通过为陈迩冬选注的《韩愈诗选》作序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对于郑?,则对其《津阳门诗》作了品评,等等。舒芜虽然只是对这些唐代重要诗人做了散点式的批评,但前后贯穿起来,仍是相当系统地表述了他对唐诗的一种基本看法,时见卓识和高论。   在舒芜这些文章中,我认为《迎向阔大与永恒――谈陈子昂〈感遇〉诗》一文崖略甚高。虽然陈子昂的《感遇》诗多达38首,而舒芜拈以讨论的重点诗歌不过5首,但舒芜的眼界独到,他是从唐诗发展的起点来看这5首诗中所蕴含的唐诗气象的,所以将此文看成是舒芜对唐诗最重要特点的分析与判断,大体也是合适的。舒芜敏锐地在陈子昂的《感遇》诗歌中发现许多诸如“无始”、“无生”、“大化”、“大运”、“元化”、“物化”等抽象的带有哲学意义的概念,并认为“对这类最高最大因而似乎是最抽象的东西的爱好,正是这一组诗的随处可见的特色”[1]27。这一概括锐利而有力。舒芜同时认为如果仅仅是排列这些抽象的哲学范畴,自然难以成为优秀的诗歌,陈子昂恰恰在这些抽象的范畴中赋予它们“可感可观”的性质,这才是回到诗歌语境中的陈子昂所不可替代的地方。如《感遇》第七、十三两首云:   白日每不归,青阳时暮矣。茫茫吾何思,林卧观无始。众芳委时晦,??鸣悲耳。鸿荒古已颓,谁识巢居子。(第七)   林居病时久,水木澹孤清。闲卧观物化,悠悠念无生。青春始萌达,朱火已满盈。徂落方自此,感叹何时平。(第十三)   舒芜在阐释这两首诗后认为,这两首诗虽然在表面上看来不过是感叹时光飞逝、生命无常,但陈子昂的诗歌却在这种感叹中流露出一种很特异的东西。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东西呢?舒芜概括说:“细究起来,不同就在诗中有无始以来时间的长流,有生命的本源所表现的万物生生化化的全景,不同就在诗人是在如此高远广阔的背景上抒发他的忧生叹逝之情。……诗人陈子昂……能超越自己的渺小短促,注目游心于伟大永恒之中,由此迎向伟大通往永恒的诗心,来作忧生叹逝之唱,这是他对这个主题的独特的贡献。”[1]27-28又说:“陈子昂这样的大诗人,他对伟大和永恒的追求,已经使他把儒家、道家哲学中概括性最大的本体论方面的一些范畴,变成他可以感觉到的高级的形象。他这样写出来的诗,决不是哲学,而是诗,而且是好诗。”[1]29这个总结真是力透纸背,不仅彰显了陈子昂个人的诗歌特质,而且对唐诗演进的轨迹作了更清晰的勾勒。   其实,在舒芜的语境中,这种“迎向伟大通往永恒的诗心”正是构成“盛唐气象”的重要内质之一。这一层意思,舒芜通过《日光下的诗人――〈李白诗选〉前言》表述得十分清楚了。舒芜认为,在陈子昂诗歌中表露出来的这种阔

文档评论(0)

神话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03223011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