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应对生物灾害的主要策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清代应对生物灾害的主要策略.doc

论清代应对生物灾害的主要策略   摘要:在应对生物灾害方面,清人注重理论宣传,以统一思想,解除人们捕杀有害生物“违背天道”、“不仁”等的心理负担;加强以技术辅导为主的经验总结和传播;重视相关的组织和协调。这些对当代自然灾害的防治,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生态思想;生物伦理;动物灾害;清代荒政   自然灾害总是以物质的形态出现,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如果没有以物质力量为工具的防灾抗灾救灾,历代封建社会传统的修德修政、祭祀祈求等,对消除灾害将没有任何意义;如果以物质力量切实地抗灾救灾,那么,修德修政就可能增强抗灾救灾的力量,而祭祀祈求也就有了神道设教的意义,也可能促进防灾抗灾救灾。朱锦琮《治经堂集》卷十五《祭蜡除蝗记》云:“古有祭蜡典,无捕蝗法,此圣人以神道设教也。”②所言甚确。在清代,应对虫灾、兽灾这些生物灾害,即使是主张修德修政、躬行虔诚祭祀祈求的官员或者士人,也几乎都是不仅仅以这些手段为限,其重点还是在切实的捕杀或者驱赶。清人有大量关于修德修政、祭祀或者祈求神灵相助消除动物灾害的文章,其中反对捕杀的是极少数。实际上,许多官员或士大夫祭祀或者祈求神灵以应对自然灾害的行为,几乎都是神道设教,切实的捕杀才是清人真正的应对措施。   关于应对生物灾害,和此前相比,清人在三个方面有所超越,笔者拟就此作些探讨。   一、统一思想认识   自然灾害具有社会性,应对包括生物灾害在内的自然灾害,必须争取尽可能多的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统一认识,做好广大社会成员的思想工作。捕杀形成灾害的动物,在当时至少有两大思想方面的难题。   第一,捕杀是否违背天道?   在“灾异说”的理论中,动物灾害是上天对某地方的警示和惩罚,那些动物是奉天命而来,那么,人们如果捕杀它们,岂不是和上天相抗?这些动物都是天地自然生成的,体现着阴阳的平衡,捕杀它们,岂不就有违“天和”,破坏大自然的和谐,而会导致更大的灾难?汉代“灾异说”流行以后、唐代姚崇以前没有大规模捕杀蝗虫的记载,其主要原因正在于此。姚崇以后,捕杀蝗虫的实践渐多,宋代思想精英冲破“灾异说”的迷雾,因此,宋元明三代对捕杀蝗虫等灾害动物,极少有人站在“灾异说”的角度予以反对和怀疑。清代,“灾异说”中兴,与此相应,自然有人会对捕杀灾害动物有怀疑,由此影响到百姓。傅桐《梧生文钞》卷八《为景京兆檄属城捕蝗》云:“或谓蝗为天虫,是由天灾。祈祷宜虔,攻驱非策。循是而谈,尤为大谬。”可见如此“大谬”的人,确实存在,而且力量和影响还不小。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一《野鸭谣并序》云,宜兴野鸭万余食稻殆尽,而村民“前村鸣金后鸣鼓,老农焚香巫媪舞。巫媪舞,神所凭,射杀神鸭罪匪轻”②。于是,当地人竟然不敢捕杀。   第二,捕杀是否违背“仁”?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中国社会,几乎具有至高无上的道德优势。“仁者爱人”,在先秦,“仁”所覆盖的对象,是不包括动物的,《吕氏春秋》的《爱类》中还特别明确了这一点。宋代理学家把“仁”覆盖的对象由人类扩大到动物,程颢甚至怕自己“不仁”而放过蝎子。宋代的放生也几乎都不打佛教的旗帜,而是打“仁”的旗帜。可是,理学家朱熹做地方官的时候,领导百姓捕杀蝗虫以消除蝗灾,则绝不含糊。明代许多理学家也接受宋代理学家对“仁”的阐述,在他们那里,“仁”也是覆盖动物的。可是,明代理学家明显有忽视具体的经国济民事务的倾向,在百姓中影响不大。一些实干家如徐光启等,又多从具体的技术方面考虑。因此,空谈和实干,各行各道,矛盾就没有明显体现出来。一方面清代程朱理学进一步普及,信奉“仁”覆盖动物的人就多了,不可能不大规模地影响到百姓。另一方面,务实成为知识界的新风尚,理学家不可能不受到影响。实际上,许多有名的理学家,也是经国济民的实干家。既然“仁”覆盖的对象包括有害动物,那么捕杀灾害动物,岂不是“不仁”?既然是“不仁”,哪里还谈得上“修德”?既然和“修德”背道而驰,那么灾害怎么能够消除?如果不相信“修德”可以消除灾难,那么这岂不是否定圣贤、否定皇上?他们是可以随便公开否定的吗?   这些现在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在当时社会,确实有很多人是不明白的,其中竟然还包括许多官员。官员和士大夫自己必须在思想上解决这两个问题,然后还要帮助抗灾的主力军百姓解决,才能促进防灾抗灾取得良好的效果。   首先,这些灾害,即使是天意使然,灾害动物是应天意为灾,人们也应该加以捕杀,这并不逆天意,也和修德相一致。柏景伟《沣西草堂集》卷六《讨狼檄》云,狼群已经伤了许多人的性命,而有些人则认为,狼患是上天对人们的警示和惩罚,那些被狼群伤了性命的人,是“劫数难逃”,他们反对捕杀狼群,说是“戕生非宜”,于是“回惑潜游,观望顿生”,都不肯承担“戕生”的责任。他们如此“修德”,却使狼灾日益严重

文档评论(0)

神话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03223011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