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葛兰言对中国古代歌谣的异读.doc
葛兰言对中国古代歌谣的异读
内容摘要:《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以文学方式记录着中国古老的风俗习惯和信仰。诗歌源于民间,是情之于动的产物。当诗歌中的情感与时人产生共鸣时,最终上升为集体情感,成为一种情感的表征。葛兰言从“异文化”的视角,将《国风》各诗篇的主题加以概括,提出中国古代歌谣不含任何个人情感,而是一种风俗习惯的表现的论断,形成一种异于中国传统的解读。
关键词:葛兰言 《诗经》 异读
《涛经》是我国最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古典文献,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国内学者大多遵从前人的注释和理解,运用本土固有的研究方法,从政治教化、文学艺术、语言词调等角度来阐释《诗经》的相关内容。孔子在《论语?阳货》中强调诗歌的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后世学者大多以此为依据,从怨刺、政治教化等层面,运用各种文学技巧,最终得出期望的、合乎伦理道德的研究结论。宋代朱熹《诗集传序》也进一步论述了诗歌的教化作用:“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其或所感之杂,而所发不能无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是所以为教也。昔周盛时,上自郊亩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至此,虽然后世也不乏对《诗经》作其他方面的理解,但大多都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始终未能超出汉学和宋学,可以说“古代经学家说经的传统问题笼罩在《诗经》研究上”。学者们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来论证自身研究成果的正确性,是很达到异于前人的全新的成果。国外研究《诗经》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已成为西方汉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西方思维是异于东方的逆向性思维,且西方的思维方式较为开放,运用的方法论不一而足,具有独到的见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中国学”专家葛兰言在其著作《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中充分肯定了《诗经》的文学价值,并运用法国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借助民族学、民俗学资料来阐述中国歌谣与古代祭礼之间的关系。他忠于原文,不受任何古典注释的束缚,将《诗经》置于大的社会环境中,从“祭礼”、“圣地”、“竞争”等方面研究古代中国歌谣,形成了另一种异于中国传统的解读。
一.对《国风》中各篇目主题的异读
葛兰言认为如果不依据古典的解释和现存的异本,不拘泥于训诂、韵律、稽古学等的限制,毫无差别地对待各种事物,由此出发去解释《涛经》的情歌,至少在主题上是确切的。所以他在基于原文的基础上,以一种异域的视角,阐释一些具体篇目的主题。但是,在仔细阅读文本时,我们就会发现,在一个大的主题下,具体篇目的主题是多样化的,所涉及的内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存在跳跃性。因而。葛兰言无法用一个与主题相关的关键词将其概括,只能采用多个主题词将其联系起来。如在《田园的主题=》中,葛兰言对《鹑之奔奔》(《?{风》五)的解读就存在两种主题:禽兽之爱的主题和拒绝皮肉的主题;在《乡村的恋爱》中,葛兰言将《女曰鸡鸣》(《郑风》八)的主题理解为:拂晓的主题;狩猎,共同的飨宴、和亲、赠物和亲热的象征的主题;夫妇的誓约;在《山川的歌谣》中,葛兰言将《溱洧》(《郑风》二一)的主题概括为:渡河的主题;春水的时历主题;姑娘的引诱和青年男子的半拒绝的主题;――采草――爱的信物(花)的主题。葛兰言对诗中字词的理解大多按照原意进行解释,没有加以延伸。对诗歌中所描绘的自然环境以及人物的行为方式,他也没有进行过多的深层意义的揣测。他所概括的主题大多与传统的如夸赞后妃之德、讽喻昏庸君主等主题是相左的,只是从自然以及人情的角度进行简单地阐释。国内学者就如何读经典,以一种怎样的心态去读经典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往往我们读经典时,大多带着一种崇拜心理,一种社会教科书的心理来读。我们是戴着枷锁去读经典的,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放空。这就使得我们在阅读时带着一种固有的观念去解读,因而无法做到真正地理解诗歌。在葛兰言看来,诗歌所展现的大多都是远离政治和伦理道德层面的自然环境界中的种种事物,是与自然及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
古代学者强调诗歌的实用价值,希望起到诗歌兴观群怨的作用,因而有时不惜牵强附会地阐释诗歌所表现的主题,使其能够产生导正的作用。然葛兰言却立足于一个大的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不掺杂任何束缚来理解诗歌的内容。这里我们且不论这种理解是否更接近诗歌的原始风貌。由于时代久远,我们无法证实这种理解的真实性,但这种概括主题的方式,为我国对《诗经》的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
二.对诗歌创作情感的异读
葛兰言认为中国古代歌谣是非个人性的,不含任何个人情感,诗歌是没有个性的恋人在尽量一成不变的场景中表达着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