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究思想与意境的交融
探究思想与意境的交融
欧洲古典音乐作品中有两首关于月光的钢琴作品,其中一首是贝多芬升 C 小调奏鸣曲,作品 27号之 2《月光》,另一首则是德彪西钢琴组曲《贝加莫组曲》中的第三首《月光》。
一、分析
贝多芬《月光》第一乐章---慢板,升 C 小调2/2 拍子,三部曲式。在这个乐章中音乐情感的表现极为丰富而细腻,有静静的思索,有落寞的忧郁,还有凄婉的伤感。尽管整个乐章的伴奏织体形式几乎没有变化,但主题巧妙的隐藏在和声与织体中,以和弦的变化引出和声色彩与力度的变化以及音区和节奏的改变,委婉地表达出作者内心情感的波动。第二乐章---小快板,降 D 大调,3/4 拍子,三部曲式。虽然这个乐章比较短小,但它以截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静静思索的气氛和第三乐章紧张激动的情绪衔接得十分巧妙。第一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中部也保持在降 D 大调,最后再现第一段。这个乐章像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之间的一朵花”。
第三乐章---急板,升 C 小调,4/4 拍子,奏鸣曲式。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密切联系,所表达的情感则大不相同。第一主题是不可阻挡的激情,犹如暴风骤雨般的怒吼。第二主题则像是从内心中迸发出来的抗争。第二主题的最后部分连续的八分音符,铿锵有力的节奏,表现了热烈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经过简短的展开部后,音乐情绪表现得更为强烈。在结尾部分,沸腾的情绪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德彪西《月光》乐曲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段,降D 大调,速度徐缓而富于表情,描绘月夜幽静景色给人产生的印象。中段先转到 E 大调上,后来又回到降 D 大调。右手是一些短小的乐句,左手是分解和弦,好似描写一阵阵轻风,轻轻地摇动着树枝,稀疏的树叶发出沙沙响声,这一段与第二、三段宁静的气氛形成对比,给人以动的感觉。第三段基本上是第一段的再现,但音型上有些变化。乐曲最终是一段尾声,宁静的曲调和分解和弦,把月光下缥缈如梦的意境描绘得更富有诗的意境。
二、比较
( 一) 相同
1. 作者性格: 两位作曲家都有叛逆的性格,这也直接导致到了两位大师在音乐史上的突出贡献。贝多芬集古典之大成,开浪漫之先河; 德彪西印象派音乐的奠基人。贝多芬与德彪西都是创新性、革命性作曲家。
2. 作品的调性布局及写作: 都是采用了有调性的音乐创作手法,而且主要调性相同。贝多芬月光三个乐章的调性分别是升 C 小调、降 D 大调、升 C小调,德彪西月光采用了第一段降 D 大调,中段 E大调、第三段回到降 D 大调。都采用了调性回归的手法,而且都是围绕着同一个调性升 C( 降 D) 创作的,只是调式存在变化( 大、小调) ,也可以说是某种巧合,或是作曲家的感觉相同。
3. 作品的结构具有相同点: 贝多芬月光是三个乐章,德彪西月光是三个段落。
4. 都采用了复节拍,贝多芬月光采用的是 4 /4、3 /4、4 /4,德彪西月光采用的是 8 /9 节拍,复节拍的采用,可以描述慢速、冥想、沉静、略带忧郁的性格特点。而且贝多芬的第一乐章虽是 4/4 节拍,但采用三连音的手法,与德彪西的 9/8 的节拍有几分相似。
5. 钢琴织体琶音的运用: 贝多芬在第一乐章、第三乐章主要采用了琶音的钢琴织体,德彪西则在月光的第二乐段中大量采用了琶音的钢琴织体。
6. 都具有显著的创新: 贝多芬的创新体现 在古典奏鸣曲曲式结构的创新尝试,德彪西体现在和声语言上的新发展,创作思维上的创新( 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理念) 。
7. 创作月光时两位作曲家的年龄都是 30 多岁,都处在创作的成熟期,写《月光》时( 1801 年) ,贝多芬 31 岁,写《月光》( 1890 年) 时,德彪西38 岁。
8. 再现的写作手法相同: 贝多芬《月光》的三个乐章的每个乐章都采用了再现的写作手法,德彪西月光也采用了相同的主题再现的写作手法。
9. 对钢琴乐曲的风格都有着革命性影响。
10. 乐曲使用的强弱规律相同,也就是说乐曲都是开始时速度比较慢,音量要求也较弱,当速度变得相对较快时,乐曲的音量要求也随之增强。同时也可以看出,两位作曲家对速度与力度的变化采用了相同的使用习惯和共同的使用规律。
( 二) 不同
1. 创作背景不同。贝多芬的这首曲子作于1801 年,当时他正和朱丽法塔·贵恰尔第( 1784-1856) 相爱,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这一年的 11 月16 日,贝多芬写给和勒的信中提到她时还说: “她爱我,我也爱她”。但到 1802 年初,她已另外爱上了罗伯
- 软件下载与安装、电脑疑难问题解决、office软件处理 + 关注
-
实名认证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