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车战没落的原因.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中国古代车战没落的原因

论中国古代车战没落的原因   在车战兴盛的时期中,战车数量的多少往往成为衡量国力的指标之一,如有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君”等提法。西周、春秋时的许多战役都以车战为主,而且规模很大。前632 年,晋、楚间的城濮之战,晋国出动战车七百乘(《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前607 年,郑、宋间的大棘之战中,郑国一次就俘虏了宋国的战车“四百六十乘”(《左传·宣公二年》)。春秋晚期,各国军备激增,这时晋国的战车达四千乘,楚国战车的数量也与之不相上下。然而自战国以降,车战逐渐没落。汉代虽有“车骑将军”等名号,但在战争中,车辆多用于运输辎重或环卫营地。唐代发生安史之乱时,房琯曾循古制以战车御叛军,结果吃了大败仗,被舆论视为食古不化、不识时务。   声势浩大的车战为何竟走下了历史舞台?分析起来,原因大约有以下诸端。   首先,战车无论驾四匹或二匹马,都是一个庞然大物。虽然车体不算太笨重,但由于占的面积大,所以只在开阔地上才能纵横驰骋;水网、丘陵、林莽、沙漠地带均不利于车战。早在西周时期,《不期簋铭》就说:“弗以我车函(陷)于艰。”即告诫车士要注意地形,不要陷于困境。《吴子·应变》说:”凡用车者,阴湿则停,阳燥则起。”前575 年的鄢陵之战中,晋国的车队就“陷于淖”,几乎覆没。加以它们投入战斗时须编成作战队形,即所谓成列;如果不是在大平原上,就难以充分将队形展开。何况,单独一辆车固然可以快速奔跑,而成百辆车组成的车队再带上它们随车的徒兵,运动起来则比较拖沓。当时车队行军的标准速度是一天三十里。《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杜预注:“舍者,军行一日,止而舍息也。”并说:“一舍三十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杜注)。《孙子·军争》说:“三十里而争利。”《韩非子·说林》也说:“我行三十里击之。”春秋时1 尺约合22 厘米。1800 尺为1 里,约合396米。以现代用语表述,则车队一天才前进不到12 公里。说明成队的战车不够灵活,这是它难以克服的弱点。   再者,车战的战斗方式也很特殊。古车一般只乘二人。乘三人的车不仅出现得相对晚些,而且三人中还有一人应是将领。即郑玄所说:“左、左人,谓御者。右、车右也。中军、为将也。”(《诗·清人》笺)杜预也说:“( 将领)在中央当鼓,御者居左,勇力之士执戈在右”(《左传·成公三年》注)。但车上乘将领的机率毕竟相对要小,所以多数战车上只有左边的御者和右边的武士,这种安排既是传统也是常规。甲骨文中记载商王田猎时,多强调猎物在右方,如“射右豕”(《合集》28305,28366)、“射右鹿”(《合集》28327,28339 ;《屯南》495)、“射右麋”(《合集》28364,28365,28377 ;《屯南》641)、“射右兕”(《合集》28392)等例。因为二人乘一车,左边是御者,所以只能由居右的持武器者射击右侧出现的猎物。又甲文称:“癸未卜,王曰贞。右兕在行,其左射,及”(《合集》24391)。这里说的“左射”指左旋而射,与《诗·秦风·驷驖》“公曰左之,舍拔则获”的用意相同。进行车战时更是如此,双方的两辆车接近时,各自均应向左调转,称“左旋”,以利于双方右侧的武士交锋。也就是说,车战中有共同的规则,双方都必须遵循;否则乱打一气,势必成为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混战。《诗·郑风·清人》“左旋右抽”,即指这种战斗动作而言。但通行本中“右抽”的“抽”,实系误字。《说文·手部》“搯”下引三家诗作“左旋右搯”。搯训击刺,于义为胜。   世界各国均以步兵为最古老的兵种,然而在我国盛行车战的年代里,步兵却大都作为战车的隶属徒兵而存在。西周时,据《禹鼎铭》所记“戎车百乘,斯驭二百,徒千”的比例推算,这次出动了一百辆战车,每辆车配备两名车士,十名徒兵。后来增加成“五伍共卫一车”的二十五人制。春秋时,则如《左传·隐公元年》杜注所说,“古者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成为七十二人制了。说明步兵的重要性在增加。但当时战车上的甲士最低也是“士”一级的贵族,而步兵却是庶民即“国人”。作战时“车驰卒奔”,即战车在前面冲锋陷阵,步兵在后面跑步紧跟。步兵不仅在编制上隶属战车,所执行的任务也是为战车服务。冲锋不必说,败退时也要首先保住战车。在晋、楚间的之战中,战败了的晋军“殿其卒而退”(《左传·宣公十二年》);即让战车先撤,步兵在后面作掩护。我国南方多水网沼泽,故南方各国的战车不多。据《吕氏春秋》记载,在前505年的吴、楚之战中,吴国选“利趾者三千人以为前阵”。又据《国语·吴语》,在前478 年的笠泽之战中,“越王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为中军”。这三千人和六千人都是步兵。吴国原来不会车战,直到前584 年,晋国才派巫臣到吴国去,教会吴人射法、御法和车战阵法。在北方,戎、翟居山地,中原国家如果攻打他们,车战同样难以奏效。特别是当时的起义军,如所谓萑苻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