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由《一只绣花鞋》开始的“手抄本”.doc
由《一只绣花鞋》开始的“手抄本”
[原编者按:曾经在一段时间里,人们无书可读,业余生活贫乏而苍白。于是,有人用嘴巴讲故事,有人用耳朵听故事,还有人用手来抄故事。手抄本便应运而生。这股在文化荒漠的地下暗暗涌动着的潺潺春溪,曾带给受难中的中国人巨大的精神慰藉。本期,手抄本文学代表作之一《一双绣花鞋》 的作者张宝瑞先生,为我们讲述这本小说及手抄本的由来。]
“地下文学”手抄本
手抄本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文革”时期,人们的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单调,因此地下文学开始活跃。1970年春天,我在 《一只绣花鞋》的基础上写了一部四万多字的中篇小说,然后给亲友们传看。我还记得,一天清晨在炉前,一个叫魏彦杰的工友一边翻看我写的手抄本一边笑的样子。后来,我的手抄本通过到内蒙古大草原插队的哥哥,到西北当兵的表哥,到东北军垦、山西、陕西插队的同学等人的传抄,流传了到社会上。在陕北高原窑洞的油灯下,在山西忻县村落的老槐树下,在东北军垦黑土地的篝火堆旁,在内蒙古大草原奶茶飘香的蒙古包里,在云南橡胶园高大的橡胶树下,在炉火熊熊的炼钢炉前……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庞,一盏盏烛火摇曳的油灯,一支支简陋的圆珠笔,一本本印有天安门图案的日记本,汇成了手抄本文学浪潮。
有人说,手抄本犹如我们嚼过的玉米面窝头和菜团子。可是,别小看它们。一向富于想象力的中国人不能容忍文化沙漠中长途跋涉的饥渴,于是民间口头文学不胫而走,各种手抄本应运而生。
手抄本分三大类。第一类是悬疑惊悚传奇性的侦破、反特、谍战类题材小说。人们往往容易崇拜传奇人物,津津乐道于各种惊险故事,希冀在某种悬念中寻找一种寄托。这一类里最有名的就是 《一只绣花鞋》 《绿色尸体》 等。
第二类是反映科学家爱国题材的小说。代表作叫 《归来》,写的是周总理关怀从国外归来的老一代科学家的故事。
第三类属于比较有争议的题材。虽然有专家认为,这种小说对于冲破性禁锢也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它们写得过于自然主义,所以直到现在也不适宜出版,如 《曼娜回忆录》 (《少女之心》)等。
老三届的人,都会觉得手抄本很亲切。那时候,大家都偷偷地抄录。学生上着课,就在课桌底下抄,有的甚至连夜抄,因为只能借到一天。好多手抄本都是在过程中经过多人加工而成的,有的人在抄的过程中,觉得某个词不合适,就给改了,或者增加点儿细节。就这样,手抄本在长期的传抄中逐步被不同的人加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实际上是一种群体劳动,一种自由文学创作。正是这暗暗涌动着的充溢着蓬勃生命力的潺潺文化春溪,带给受难而顽强的一代中国人精神上和情感上的巨大慰藉。
从口耳相传走向手抄本
我是老三届中最小的一届毕业生,即所谓的“老初一毕业生”。1966年10月的一天,我和表哥姜立忠散步到王府井大街,看到一张大字报,上面写着:中国出现了梅花党,梅花党是国民党潜伏特务组织。这给我许多灵感,于是我写了一些短篇小说,如 《一只绣花鞋》 《梅花党案件》 《绿色尸体》 《太平间的滴答声》 等,在同学中传阅。
1969年3月1日,我被学校分配到北京铁合金厂工作。到1979年3月1日上大学为止,我在工厂整整待了十年时间。那时工厂的工作特别累,而且我们是三班倒,上夜班的时候最难熬,都爱犯困。我当时作为生产班长,为了调动大家干活的积极性,就给大家讲故事。我现编现讲,特别吸引人,大家都把眼睛瞪得溜圆地听。到了该干活的时候,我就结一个扣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大家抄家伙干活!”于是,大家就吆喝一声拿起工具开始干活。其实他们还都在回味故事的情节,为了能继续听下面的故事发展,都铆足了劲儿,一干完又坐在一堆儿听故事。大家听得非常入迷,但有些故事很神秘,听了之后很害怕,越害怕又越愿意听,听完故事,一些胆子小的人都不敢上厕所了。
冬天上夜班时,寒风呼啸,炉前大火熊熊,火星四溅,全班十来个人围坐在炉前听我侃故事,风卷炉灰,我们都成了“雪人”。由于大家都爱听,劳动的积极性也被带动起来了,所以我所在的生产班组几乎年年都是厂里的生产冠军,我也因此“平步青云”,还当了车间团总支副书记,也是每年的先进生产者。可见在文化生活极度贫乏的时代里,文学对人们产生的巨大影响。
我讲的故事里流传最广的是梅花党系列,其中第一个就是 《一只绣花鞋》,描写解放前后我侦察员与敌特斗争的故事。敌特梅花组织的每个成员都带有梅花标志,绣花鞋是梅花党人接头的重要信物。我反间谍机关派出龙飞、肖克、南云等优秀特工人员,针锋相对,分头出击,有的打入梅花党内部,有的闯荡江湖,由此展开跌宕起伏、险象环生的惊险故事。
我在讲故事的同时用文字记录下来,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手抄本。
《一只绣花鞋》 的
原型们
我于1952年8月23日出生在北京,1956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