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珍珠囊药性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修珍珠囊药性赋.doc

新修珍珠囊药性赋   关键词:《珍珠囊药性赋》;张震;名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R25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6)11-0001-04   中华医药文化已有3700多年的悠久历史,蕴藏着人类丰富的保健抗病智慧。古代医家为使众多的中药及针炙穴位治病之作用易于牢记,曾利用汉字之音韵特点融合贯串数百味中药或穴位,撰成歌赋以供传习。前辈中医们大都赖此入门继而学有所成。以此类文体用予表述中医药专业知识虽有一定局限,但习诵顺口,利于记用,易于传承,备受青睐。目前耳熟能详之《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即属于此,且曾被喻为中医四小经典之一,对往昔中医药人才的成长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环顾历史,明代龚廷贤之《药性歌》,清代袁凤鸣之《药性三字经》等均系四言三言对偶之句而非赋体。明末李中梓《医宗必读》认为“《药性赋》旧刻,每味只有一句,岂能尽其用乎?”因而在其本草征篇中“仍本赋体,有用必详,少则三四句,多则十余言……期于详尽”。清末张秉成撰《本草便读》称“遇有一物之性味确切不移……则拟一二联或五六联排偶俚话……不使学者混淆难诵”,二者体裁相近而缺陷难免。今重新修订之《珍珠囊药性赋》,当与时俱进,精心表述,调谐音韵,充实内容期于实用。   就珍珠囊表述药性之体例而言:赋乃汉魏之际文学流派创立之文体,脱胎于古诗词。《汉书》谓其“古诗之流也”,《文心雕龙,铃赋篇》则认为“赋者、铺也。铺采?の模?体物写志也”并强调作赋者应当“情以物兴,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文虽新而有质,色虽?Q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明确指出赋体之特点与写作准则。赋之表述方式一般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讲求音韵和谐,对偶工整,读之朗朗上口,易于记诵。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今存四卷,旧题金?李杲撰,成书年代不详,文笔亦不似《脾胃论》,疑系伪托。其中第一卷即《药性总赋》,流传最广。前辈中医专家扎根基、强功底一般皆习诵之,能令诸药性效谙熟于心,再经实践锤炼,遣药组方自能得心应手,登堂入室。今之学子结合此赋学习中药学教材等,亦可事半而功倍。   该赋虽经明代熊立宗之《补遗》及清代金萍?V之《音释》等但无甚新义。故上世纪20年代谢利恒主编《中国医学大辞典》对其完全否定,认为该赋“俱浅俚、不足观,?w庸医至陋之本,而亦托名于杲,妄矣”此言有失公允,该赋大约是400多年前之作品。内容难免陈旧,瑕瑜互见。若能融汇新知重予修订,赋予其较全面而确切之内涵,使之更趋于完善,则仍有现实意义。《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其中师字当理解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温故,指复习、细心体察,知新则治疗技艺自必精进,有助于中医药人才之快速培养和成长。据此笔者不揣谫陋,以耄耋之躯,积60年之诊疗用药体验,参阅多家本草及现代中药学文献,收录之中药较原赋略有增减,纵横兼容,物类相对集中,俾利于彼此对比以明其用。竭虑殚思,稿凡数易,勉成此《新修药性赋》。漏万不周者,敬盼斧正”。   新修药性赋   华夏之医药兮,源远流长,品类之纷繁兮蔚为壮观。欲尽览彼之全貌兮,实有其难。寄谐韵之俚语兮,叙其大端。所述非绝对兮,实践当详。有助于记忆兮,此赋可参。   本草药性,实践承传,物类相从,理有法象。入药部位性效有关:诸根主升,诸子多降,枝藤通络,花叶常散,皮可达肤,质实入脏。众香皆温,草多寒凉。味酸者可收可敛,气辛者能宣能散。五色五味,各入五脏,走守相异,寒热相干,刚柔相济,贵在互掺。引经之药虽云导向,未必尽然。配伍宜忌,知正识反。遗药组方,依法选项,药名相近而性效不同者又当审详。辩证所凭,虚实寒热、气血阴阳、脏腑经络,生机失常。论治之道、标本缓急、逆从正反,机园法活,攻补细量。运筹之要,据实出发,衡情勿盲,不忘疏调,达变知常。   1寒凉之药   药有四性,寒热温凉,无偏无倚,平性使然,本节所载,性皆寒凉。其味苦者,坚阴抑阳,解毒泻火,清热擅长,恐其伐胃,不宜过量。具清热解毒燥湿之功效者,对细菌病毒或能抑抗。柔润之品,微寒曰凉,或可益阴,润燥为良,燥热之证,用之易康。   栀翘解乎心热,芩菊清乎肺肝。泽泻利水通淋可清泻相火,海藻散瘿软坚能破结消痰。治头晕散风热、明眼目、解毒平肝、可予菊花;疗咽痛、清肺热、消痈毒,宜用射干。意苡仁渗湿健脾,排脓蠲痹。瓜萎仁润肺降气,通便涤痰。地骨皮退虚火凉血清肺,血糖血脂血压可降。薄荷叶散风热透疹而止痒。石苇清湿热利膀胱,通淋治咳喘。石膏清气热,泻胃火解渴除烦。芦根清肺胃之热,生津透疹祛痰。丹参郁金皆凉血祛瘀之品,前者犹可养血安神,后者能疏利肝胆。平肝之药尚有四项:石决明可息风明目,钩藤清热镇惊,代赭石降逆止血,珍珠母镇肝潜阳。葶苈子降气祛痰,决明子通便润肠。二冬均能养阴生津:天冬润肺滋肾,麦冬益胃润燥,令人神安。竹有三用均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