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组酶RAG在自然杀伤细胞中的研究进展.doc
重组酶RAG在自然杀伤细胞中的研究进展
[摘 要]RAG蛋白作为哺乳动物免疫系统抵御外界多元病原微生物干扰的“安保”系统,通过对淋巴细胞表面不同DNA片段的剪切与连接可形成多样的抗原结合区。2015年,大鼠的RAG1-RAG2复合体晶体结构的发现揭示了RAG1-RAG2复合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位点。最近的研究发现,除特异性免疫B、T细胞外,RAGs参与NK细胞发育过程。RAGs表达异常将会引起一系列的免疫缺陷疾病。了解RAGs的重组机制不仅对深入研究生物体适应性免疫和固有免疫有一定的价值并且对及时预防和治疗免疫缺陷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免疫系统 RAGs V(D)J重组 NK细胞
中图分类号:TU8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162-01
抗体对抗原的识别具有特异性。在脊椎动物的基因组中,有效基因的总体数量却是有限的。那么,有颌类脊椎动物是怎样来产生抗体的呢?上世纪80年代,Schatz和Oettinger等免疫学家在有颌类脊椎动物的免疫细胞中发现了与重组多种抗原受体密切相关的重组活化基因(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RAG)。RAGs包括RAG1和RAG2,是一对在染色体上排列十分紧密的基因,主要在有颌类脊椎动物的淋巴细胞中表达。此外,在斑马鱼的非淋巴组织嗅觉神经元中也发现了RAGs。研究显示有颌类脊椎动物可依赖淋巴细胞表面的RAG来介导V(D)J重组从而产生多种抗体以低于外界病原微生物的入侵。除此之外,Jenny M. Karo及其同事还发现RAG分子在固有免疫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中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 RAG的基本结构及生物化学功能
目前研究发现来自于小鼠的RAG1分子由104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第1至383位的氨基酸残基非核心区和第384至1008位的氨基酸残基核心区组成。位于RAG1核心区第389-422位的氨基酸残基能够形成二聚体与RSS的九聚物结合。重组信号序列RSS是由保守的七聚体(5-CACAGTG-3′)、九聚体(5′-ACAAAAACC-3′)和中间相对不保守的12或23bp的间隔序列形成的重组信号序列(简称12RSS或23RSS);RAG1通过识别RSS的九聚体介导对DNA上RSS的识别作用,具有攻击双链DNA活性;位于RAG1羧基末端第761-979位的氨基酸残基可以非特异性的结合双链断裂的DNA。RAG1的非核心区含有E3泛素连接酶活性。RAG2由52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第1至387位的氨基酸残基为核心区、第388-527位的氨基酸残基为非核心区。RAG2的非核心区含有九聚体和锌指等结构域。此外,RAG2 的羧基末端还含有一个同源域指状结构(plant homeodomain finger,PhD)。该结构域含有能够与三甲基化组蛋白(H3K4me3)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的位点,对RAG1/2共同行使酶切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2015年,Mihai Ciubotaru等人首次解析了大鼠RAG1-RAG2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在二维电子显微镜负染色(阴性染色)图像中呈“Y”型,是分子量为230kDa的异四聚体。RAG1二聚体形成“Y”,活性位点位于“Y”中间,RAG2位于“Y”型手臂的尖端。
2 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V(D)J 重组发生过程
生物个体的发育要严格的按照组织、细胞的发育阶段进行调控,V(D)J 重组也要如此。淋巴细胞发育主要经历了从祖B 淋巴细胞、前B 淋巴细胞、未成熟B 淋巴细胞至成熟的B 淋巴细胞的过程。V(D) J 重排过程主要发生在淋巴细胞的未成熟阶段。V(D) J 重排主要分为两步:(1).RSS处位点特异性酶切;(2).非同源末端连接。在淋巴细胞表面,排列着大量独立的V、D、J基因片段,在这些基因片段的两侧含有12或23标记的RSS,RSS是由富含A、T的九聚体和高保守性的具有回文结构的七聚体及其相对不保守的间隔序列(12或23bp)组成。RSS的七聚物( heptamer, 5’CACAGTG3’)与基因片段的连接处是RAG1识别的分子标记。RAG1作为生物体内行使“核酸内切酶”功能的基因,其与RAG2结合成复合体后,同高迁移率组蛋白(HMGB1)一起去识别12或23 RSS后起始V(D)J重组。重组遵守12/23规则。RAGs在识别携带12或23RSS的基因片段后,RAGs将DNA双链中一条链“切开”,使其形成单个信号复合体,而后,RAGs-HMGB1复合体快速去识别DNA双链中另一条反向互补DNA链中符合12/23规则的RSS,将其快速切断,双链DNA两侧断裂形成环状发卡结构编码序列。对于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