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扁担”的不同版本之考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朱德扁担”的不同版本之考证.doc

“朱德扁担”的不同版本之考证   《朱德的扁担》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但同一条扁担,却出现了有3字、5字、8字3种说法。井冈山纪念馆里陈列的朱德的扁担,上面写的是8个字:“朱德扁担,不准乱拿”。但那个“乱”字是个简体字,而那个年代没有简体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朱德为什么要挑粮   1950年代,小学语文课本有一篇《朱德的扁担》,其中有一句“不料,朱德同志又连夜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3个字。”到了1990年代,小学课文变成:“朱军长(朱德)找来了毛竹,亲自动手削了一根新扁担,还在扁担上写了8个醒目的大字‘朱德扁担,不准乱拿’。”   《朱德的扁担》原作者是朱良才(1900- 1989年)上将。这是他写的一篇革命回忆录,最初发表在1958年出版的《星火燎原》第1卷:“大家看到朱军长(朱德)整夜整夜地计划作战的大事,白天还要参加劳动,生怕累坏了他,便劝他不要挑;但又说服不了他,只好把他那根扁担偷去藏起来。哪知道,朱军长却另找来了一根扁担,并且用柴刀把扁担削平,写上了‘朱德的扁担’5个字。从此,他的扁担再没有人‘偷’了,同志们挑米的劲头也更高了。”   问题又来了,朱德扁担上变成了5个字。后来我(本   文作者刘统,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到了井冈山,纪念馆里陈列的红色文物,有朱德的扁担。上面写的是8个字:“朱德扁担,不准乱拿”。有细心的同志发现:那个“乱”字是个简体字。而那个年代是没有简体字的。   1928年4月,朱德率南昌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于是,一个现实问题产生了:毛泽东的队伍有2000人,朱德的队伍有2000多人。另外,跟朱德上山的湘南农民多达8000人。众多兵马齐集山上和山下小块平原,吃饭、穿衣等,都成了大问题。井冈山地区方圆500余里,“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到万担”,粮食仅够群众自用。部队要吃粮、储粮,都得去山下挑,于是红军就掀起了一个挑粮上山的运动。   挑粮持续了多长时间?据《朱德年谱》记载,朱德和毛泽东是在9月底回到井冈山的。随后在宁冈、遂川一带游击作战,打击进犯的国民党军,这期间行动飘忽不定。到11月中旬,部队在宁冈砻市一带整训,挑粮应该在这个时期。12月,彭德怀率部上井冈山,国民党军随即对井冈山进行了包围和封锁,红军进入困难时期,挑粮的事情应该结束了。   故事的产生和演变   《朱德的扁担》原作者朱良才,湖南汝城人,1927年10月入党,1928年参加湘南暴动,在湖南耒阳遇见朱德,加入红军。上井冈山后,他在军部当通信员。建国后,他任北京军区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56年7月,为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中央军委向全军老同志征文,编辑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丛书。作为井冈山时期的老同志,朱良才写了《这座山,它革命》、《朱德的扁担》、《练兵与御寒》、《一根灯芯》4篇文章。   朱良才的儿子朱新春回忆:在写作期间,朱良才发现了不少问题。《朱德的扁担》是他根据自己的记忆,将有关人物、细节写得较多,也较具体,但与当年一起在红四军军部警卫连当排长的肖新槐(开国中将)等几个老同志一聊、一对证,大家的记忆都不一样。终究是几十年前的事情,谁能把挑粮的细节记得那么准确、那么清晰。朱良才对文章进行了修改、简化,最后形成了600多字的定稿。文章发表后反响很大,大家认为这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文章,被教育部收入了中小学《语文》课本。   到了1980年代,另一位当事人范树德指出朱良才的文章有记忆错误。1928年,朱、毛会师后,范树德任红四军军需处处长,成为红军最早的后勤负责人。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后,范树德被留在西苏区。1935年4月,范树德在汝城打游击时受伤被俘。因曾就读黄埔军校,范树德转为国民党军官,抗战后任郑州绥靖公署少将副处长。1948年中原战败后,他逃回桂林做小生意。直到1954年,他被桂林公安局逮捕,以战犯身份长期在开封、西安监狱关押改造。1975年,范树德获特赦释放,1980年当上了桂林市政协委员。   范树德的坎坷经历,使他到获得自由后才能开口说话。他看到《朱德的扁担》后,作为亲身经历者和见证人,他在《文史通讯》1982年第三、四期撰文,提出朱良才的回忆中有3处与史实不符:一、朱德扁担上的文字,不是“朱德的扁担”、“朱德记”这几个字,而是扁担的一端写的是“朱德扁担”,另一端写的是“不准乱拿”,共8个字;二、朱德挑粮的路线,朱良才说是从井冈山上到茅坪,实际上是从柏露村到桃寮村;三、挑粮重量,朱良才说是挑了“满满的一担米”(当时一担通常为100斤),实际上是40斤左右(当时范树德20来岁,也才挑了30斤左右)。   江西地方党史和博物馆研究人员经过验证,认为范树德说的情况是准确的。当年在井冈山,毛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