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期羁押28年案件凸现我国人权法制的软肋——关于谢洪武悲剧的法理与制度分析.pdfVIP

超期羁押28年案件凸现我国人权法制的软肋——关于谢洪武悲剧的法理与制度分析.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超期羁押28年案件凸现我国人权法制的软肋——关于谢洪武悲剧的法理与制度分析.pdf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总第91期) 超期羁押28年案件凸现我国人权法制的软肋 — — 关于谢洪武悲剧的法理与制度分析 莫于川 (中国人民大学 法学院,北京 100872) 摘 要:超期羁押28年的谢洪武案件是我国人权法制实践中一个悲剧性的典型案例,暴露出我国人权 保障机制的一系列突出问题,主要是法律理念严重滞后、有关法律制度不健全、价值取向发生偏差;在人权入 宪的背景下透视我国人权法制发展问题,应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立足点推进法制转型,特别是推动法律观念 革新和人权法制创新,这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谢洪武案件;超期羁押;人权保障;人权法制;权力约束 中图分类号:D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8—6951(2005)04—0001一l5 一 、 基本案情 人员都已不在人世;当调查组询问看守所有关人员 诸多媒体在一年多以前曾披露~个悲剧性案 时,看守所的历任所长均表示“不知道谢洪武犯了啥 件:广西一位农民在未经审判的情况下被莫须有地 法”。经过长达6年的“查证”之后终于认定冤情,广 关押在看守所28年。具体案情是:1974年的一天, 西区玉林市公安局在2002年l0月签发一份释放证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兴业县(当时还属于玉林县) 明书将谢洪武释放出来。仅凭一张发黄的《刑事拘 农民谢洪武所在社队组织农民上LU捡拾“反动传 留证》就被羁押28年之久的谢洪武终于离开水均塘 单”,谢也被派去,结果他空手而归,后被人举报其捡 看守所时,那10348天与世隔绝的日子已使他从一 到了“反动传单”不上交(实际上他并未捡拾到“反动 个30多岁的青年人变成了60多岁的自发苍苍、不 传单”,况且他不识字,不会私自留下);当地民兵组 能说话、失去记忆的驼背老人uj。尤其令人发指的 织认为地主家庭出身的谢洪武私藏“反动传单”,遂 是,谢被单独关押在一间狭窄、阴暗、无窗户的“号 将其押送公安机关,被当地公安机关羁押于水均塘 子”里,享受“独居待遇”。据后来经过治疗逐渐恢复 看守所;直到20多年后一个“偶然”机会,也即1996 一 点记忆的谢洪武回忆:“我在那问没有窗户的牢房 年检察机关在开展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落实情况 里,每天都把耳朵贴在铁门上,听门外的脚步声,等 的专项调查时,才发现仍羁押在看守所里的谢洪武; 待着有入路过这里,我最大的愿望是门外的入同我 但这时公、检、法三家谁也不知道谢洪武犯了什么 讲几句话。但是,28年来,没有人注意到我的存在, 罪,因为除了非常偶然地“找到”一张 1974年6月 没有人同我讲话……”长期单独关押、没有生活希望 24日由当时的县公安局长签署的对谢洪武实行强 的囹圄生活,使得谢洪武的身心健康恶化到极点,经 制措施的《刑事拘留证》之外,此案没有判决书和其 南宁市第五医院进行医学鉴定为精神衰竭症。 他法律文:苻,没有案件卷宗,而且当初签署《刑事拘 此案被确认为错案后,谢洪武的亲属要求公安 留证》的公安局长、其他当年负责谢洪武一案的办案 机关依据《国家赔偿法》给予赔偿;代理律师认为, 收稿日期:2005 04 18 作者简介:莫于川(1956 ),男,重庆人,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本文撰写过程中博上生郭庆珠同学协助做了大量二【 作,谨致谢意! ① 从法律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看守所等待发落的E]子特别难过.可谓惶惶不可终H(这也是某些犯罪嫌疑人“自愿认罪”的 一个原因): 有一个比喻是,尚未审判定罪而在看守所羁押一天,比判决后在劳改场所劳动三天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