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大众如果觉得鸡汤有滋味,总比什么营养都没有好”.doc
3“大众如果觉得鸡汤有滋味,总比什么营养都没有好”
十余年前,在英国伦敦大学任教的赵毅衡在国内媒体上发表了一篇英伦旅居笔记,介绍了心灵鸡汤在海外兴起和发展的情况。如今,这位年过七旬的比较文学、符号学学者已经回国定居十多年,一直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毅衡说,当年介绍心灵鸡汤在西方流行的时候,他对此是有嘲讽的,而且“也没想到它在中国会如此盛行”。如今面对大众文化的冲击,再次谈论起心灵鸡汤的时候,赵毅衡说,他要对自己的精英主义做“自我批评”。
“对这个现象我想了半辈子,我不好再指责了。否则的话,我的看法就是跟大众对抗。”赵毅衡的语气听起来有春风拂面般的温和,而言谈里却有几分复杂的况味。
思想的简单化、 通俗化
中国新闻周刊:“心灵鸡汤”这个说法最初是从美国引进的,但是我们发现,早在它被提出来之前,中国本土就不乏这类的煽情、励志文化。二三十年来,这些东西虽然在形式上都属于鸡汤,但是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转变,鸡汤的主题也是在变化中的。比如,李燕杰的鸡汤和马云的鸡汤就很不一样。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赵毅衡:在很多情况下,鸡汤的内容是没有错的。如今,中国乃至于全世界都面临着最基本的道德问题,只不过,那些有宗教的民族有神灵压顶,能够通过“自律”“慎独”解决一部分问题。而中国社会的道德困境恐怕更大一些。所以,基本的道德标准是必须提的,但提的方式就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了。假如你提的比较曲折、比较复杂,比如,你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那样去表达人道情怀的话,那样老百姓可能就会有点儿看糊涂了,或者干脆就不看了。
中国新闻周刊:所以,你认为鸡汤的问题主要还是表达形式的问题?
赵毅衡:对,它是一种通俗的文体。但是对于这种通俗的方式,知识分子是觉得很不舒服的,就会觉得大众的思想被弄得简单化了。一般来说,知识分子对各种现象不满意的东西还挺多的,而对鸡汤的这种不满意,并不完全是对它的内容,我想,主要还是个风格问题。鸡汤的那种风格直截了当地训示人、把问题简单化;鸡汤还喜欢用很浅薄的方式,尤其是用感伤性的方式去表达。在知识分子看起来,这些都是很庸俗的。
中国新闻周刊:除了用感伤的方式,有人认为,鸡汤还喜欢用一些小故事来说服人。例如,提出心灵鸡汤概念的美国人杰克?坎菲尔德就总是讲他自己的故事。你也曾经提到,说他是“喝自己熬的鸡汤喝出来的”。
赵毅衡:鸡汤中的这些故事是不是编造的,这个没法去判断,我们没有办法去对这些“感人的故事”刨根问底。但是从鸡汤文的套路来看,虽然它总喜欢假装是一种“纪实体”,但是其中虚构的东西往往太多了。怎么说呢?老百姓需要的东西,并不是知识分子就不需要了,而是老百姓需要的方式跟知识分子不一样。知识分子受不了这种感伤主义的表达方式,尤其是那种哭哭啼啼的样子,他们更受不了。
说到滥用感伤,我记得国内有一个大型寻亲类的电视节目,内容是节目组帮助人们寻找失散的亲人。故事本身都是很感人的,可是,当事情已经解决了的时候,明摆着可以不哭了嘛!它却非要把哭的过程拉长一些。也许,很多人可能就喜欢那样,他们觉得自己心灵上受到了一次洗涤。你还真不能说这样的需求有什么错。
中国新闻周刊:为何知识分子会很排斥这种在形式上非常煽情的东西呢?
赵毅衡:因为知识分子往往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来。而老百姓当中有些人恐怕不能自己得出结论,他们需要一个结论来反复地“敲打”,需要一种东西来洗涤自己的心灵。这个是没办法的。人人都需要一点心灵的提高,对于这个心灵的提高,知识分子有知识分子的方式――读小说,看电影,看戏剧,听音乐。但是对老百姓就不好作这样的要求了。普通老百姓也好,小知识分子也好,他们需要像心灵鸡汤这样的东西,虽然这种形式肯定是败坏艺术口味、败坏风格的,但是这又怎么办呢?
道德贪乏的时代,
不好挑剔道德文章
中国新闻周刊:你对鸡汤文化有何传播学上的观察?
赵毅衡:心灵鸡汤在风格上非常大众化,它缺乏张力――不需要你去思考,没有内在的张力,从简单的文字跳到结论,完全是可以预料的,你看了开头就知道它的结论是什么。而且相当重要的是,它诉诸人最基本的情感。
除了个人感情之外,心灵鸡汤也有励志这类东西,但是据我观察,西方的心灵鸡汤很多会讲人生逆境中的坚持,比如残疾人的人格力量之类的。它比较少讲“怎么做人上人”这种东西,而中国有大量的励志书、成功术,这种东西是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向来有往上爬的传统。这可能受科举文化的传统思想观念影响,书读得好的话,就可以出人头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中国新闻周刊:鸡汤文在中国如此受欢迎和被传播,其总体的社会文化基础是什么?
赵毅衡:因为受教育不足的群体太大了;因为大部分人离开中学以后,就不读文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NB∕T 32037-2017 光伏发电建设项目文件归档与档案整理规范.pdf VIP
- 《我的鞋带我会系》小学一年级劳动教育PPT课件.ppt VIP
- 新发展研究生英语视听说-Unit1-Personality-Traits.ppt VIP
- 焦化厂工艺安全知识培训课件.pptx VIP
- 10-铁路运送行李、包裹.pptx VIP
- 英烈传大明山莺列传.pdf VIP
-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精神及认知障碍的治疗.pdf VIP
- SL∕T 618-2021 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pdf
- MSA-GRR数据自动生成工具.xls VIP
- 《“喜迎新中国成立76周年”国庆主题》课件.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