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座城,双遗产.doc
一座城,双遗产
在海龙屯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整整一年之后,《新民周刊》记者终于来到此地。拜新修缮的盘山公路所赐,我们一行能在海龙屯山下数公里处停车。
进山处有电瓶车,可以送游客直达山脚。听海龙屯文管局副局长陈宪忠女士说,前不久,有几位东北游客来到这个“屯”,看到竟然不是想象中的小村庄而是位于山顶的军事城堡遗址,大呼没想到。
更早之前,赤水丹霞于2010年8月2日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由海龙屯入选世界遗产,遵义成为了继重庆市、安徽黄山市之后,国内第三个同时拥有自然与文化两种不同遗产形态的城市。然而,国人对海龙屯的了解,仍然有限。
遵义,一座城,双遗产,如果有暇,不妨去走走看看。
在这里,拨开历史的尘封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到遵义娄山关时,在马背上吟哦出的传世名句。
站在海龙屯新王宫遗址或者采石场上南望,也同样有这样的感觉。海龙屯位于云贵高原北端的大娄山中,雄踞大娄山的东支龙岩山的险峻山巅。从山巅上,可以看到层峦叠嶂如涛如浪,万山如海。
这里是中国第48项世界遗产,贵州省的第三项世界遗产,遵义市的第二项世界遗产――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土司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土司遗址,由湖南永顺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和贵州遵义播州海龙屯组成。
海龙屯,又名龙岩屯,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境内的龙岩山上,系播州杨氏一族兴建于其统治核心区域的山地防御城堡,与遵义老城配合使用。龙岩山地形险要,东、南、北三面均为悬崖绝壁,下临深谷,屯顶平阔。屯顶海拔1350米,山下海拔约970米,仅仅东西两侧有小径用于上下通行,易守难攻。《明史》称其“飞鸟腾猿,不能逾者”。
海龙屯始建于南宋宝?v五年(公元1257年),毁于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的“平播之役”。
从2012年3月启动申遗,到2012年6月,由国家文物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专家陈庸前来考察,至2014年3月,湖南、湖北、贵州三省联合申报世遗第四次工作会在遵义召开,直至2015年7月成为世界遗产。在这里,历史的尘封逐步拨开。
通过考古队员的努力,如今发掘展现出的主要是明代万历年间的遗存,5838米的城墙、9处城门、6处哨台、1处军营、1处操场,以及行政生活设施――新老王宫遗址、手工业设施――窑址3处、采石场1处,外加交通设施――三十六步天梯、龙虎大道,以及水井遗址5处。
作为中国古代西南地区推行土司制度的见证,海龙屯的价值一度被低估。然而,文保工作确实亦开始较早。记者在龙岩山上看到一块1982年立的碑,证明了此地当年被评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然而碑上的地名是“海龙囤”。据当地人说,此地有海龙囤、龙岩囤、龙岩屯等多种写法。而申遗时以“海龙屯”为准了。
当地人葛镇亚是最早发掘探秘海龙屯者。葛镇亚称,其与海龙屯的故事,最早要追溯到1979年。那时作为文物馆工作人员的他接到了一项任务,就是对遵义现存的文物古迹进行清理、修订地方志。“有关历史文献中,海龙屯、杨家史都是段极其重要的历史。”葛镇亚说,“然而当时没人知道海龙屯遗址是否仍然存在于世。”
在考古人员初涉海龙屯时,发现在新王宫遗址上后造的海潮寺周边,都是农人开辟的田地。更早之前,1976年前后,为了贯彻中央“一人一猪,一亩一猪”的号召,在山巅上竟然也养起了猪,乃至海潮寺右前侧的空地掘起深坑建猪圈,古碑被推入池中作“底子”。
葛镇亚当时认为,既然史书上记载了海龙屯,就一定能寻找到些蛛丝马迹。“我就从海龙坡附近开始探寻,一无所获后继续沿途搜寻,几乎走遍了整个遵义县。”葛镇亚说,当时唯一陪伴他的就是一根“打狗棒”。最终,葛镇亚发现了已被泥土掩埋的飞龙关,及至在挖掘持续两个月后,发现了累累白骨。
如今,经考古发掘,当年的新王宫遗址大多已经重见天日。这是海龙屯当年最后的璀璨之所,也是末代杨氏土司杨应龙亡命之地。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明朝廷调集15省24万大军,兵分八路征讨杨应龙。在遵义作家邹杰看来,这是一场“‘家’与‘国’的对决”。“杨氏土司强盛时,势力范围南抵黔中,北达巴蜀,东觊湖湘,面积超过今天遵义市的两倍,达7万多平方公里。对待这样的地方豪强,中央政府的办法当然是以‘改土归流’的名义进行‘削藩’。”邹杰如是说。
在杨应龙之前,杨氏土司在此经营七百余年,由宋及元、明。如今的海龙屯遗址,只发掘了位于山巅的新王宫遗址部分。按照2012年时担任考古队队长的杨飞所说,早在1980年代,海龙屯就进入了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视野,并且在1999年经历了第一次考古试掘。直到2012年,经由国家文物局批准,海龙屯迎来史上首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这次考古是集发掘、保护以及规划于一体的,在发掘的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