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产洋品牌”曝光的积极面.doc
PAGE
PAGE 5
“国产洋品牌”曝光的积极面
曾几何时,洋品牌在国人心中一直是高品质的代名词,但凡有洋品牌造势,国人总是趋之若骛。想当初阿凡达上映,多少人连夜排队去买票,仍一票难求;iphone4专卖店前国人被打,依然减不掉大家购买苹果的热情……更有甚者,尽管一再提价,洋奶粉仍被抢购一空。这种现象的背后,也有人看到了商机,部分商家给国货披个洋品牌的外衣,摇身一变身价倍增,最近曝光的洋家具“达芬奇”便是典型。在大家一片唏嘘声之中,国产洋品牌的面纱被揭穿,除了讨伐,是否能带给我们一些积极的反省呢?
央视版“达芬奇”密码
近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达芬奇销售的天价家具相当一部分并非意大利生产,所用的原料也不是其宣称的名贵实木。报道中提到,北京消费者唐女士从达芬奇公司购买了??值280万的家具,在将部分家具送检后发现,其有三项不符合国家标准,其中电视柜的用料为密度板并非销售人员所说的“没有污染的天然的高品质原料”,且为不合格产品。北京达芬奇专卖店店长赵颖还向央视记者保证,卡布丽缇家具上的雕花使用的是一种叫白杨荆棘根的名贵木材。
东莞长丰家具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杰则爆料,达芬奇销售的卡布丽缇家具都是他们公司生产的,并出示了深圳达芬奇公司给他们付款的电子回单。据其介绍,达芬奇将东莞生产的家具从深圳口岸出港运往意大利,再从意大利运回上海,从上海报关进港回到国内,这些家具就有了全套进口手续。经过一番折腾,这些国产家具就有了“洋身份”。
业内人士称达芬奇并非个案,在家具行业,还有不少品牌是在“挂羊头卖狗肉”,而且这些早已是圈内公开的秘密,只是这次被央视捅破了窗户纸而已。这么多商家的前赴后继,除了可以牟取暴利之外,背后隐藏的是国人对于洋品牌的盲目崇拜和信任。在对弄虚作假的商家进行谴责外,消费者也许同样需要思考下自身。而家居行业的专家则指出,这次达芬奇事件将对行业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可以更好地促进商家自律,从而净化市场环境,促进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达芬奇”的营销启示录
透过达芬奇事件,也给国内的企业家上了一课,品牌成长无捷径,投机取巧路不通。特别是针对那些“达芬奇”的同行,也敲响了警钟。做品牌,首要因素就是诚信经营,包括产品质量以及品牌塑造过程。
中国企业发展的时间多数从改革开放算起,大约不过30年时间。而反观一些真正的国际化大品牌,百年品牌随处可见,从历史和经济环境的角度看,中国企业需要更多的是品牌沉淀和锤炼。
当然中国也不乏优秀品牌的崛起,1985年的海尔砸冰箱事件就是品牌成功的标志性事件。当年海尔从德国引进了世界一流的冰箱生产线,产品上市一年后,有用户反映海尔冰箱存在质量问题。海尔公司在给用户换货后,对全厂冰箱进行了检查,发现库存的76台冰箱虽然不影响冰箱的制冷功能,但外观有划痕。时任厂长的张瑞敏决定将这些冰箱当众砸毁,并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不合格产品”的观点,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震动。这一砸,砸出了一个世界名牌,砸出了消费者信任,也帮助海尔走向世界,践行了自己真诚到永远的品牌DNA。反观现在的一些企业,不是国外的,想办法取个洋名字,在国外注册个公司,有些甚至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实力之后,为了例证自己是洋品牌,将工厂建到马来西亚、泰国这些劳动力相对便宜的国家,一来佐证自己是舶来品,二来降低劳动成本,可谓一举两得。像“达芬奇”这样涉嫌冒充国际品牌,欺骗消费者的行为,也已经不是一两起。2006年,号称源自德国的欧典地板,被证明所谓“德国总部”子虚乌有,代工厂就在北京通州;2002年,所谓丹麦国际知名品牌音响“香武仕”,其实是东莞卢村的“地方特产“;至于打着意大利旗号的服装更举不胜举。但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市场大浪淘沙,终究会把这些披着“洋皮”,将诚信置之脑后的企业钉到耻辱的十字架上。
消费习惯应该“被改变”
关于国人消费的媚外心理,近期的一则报道很能说明这一点。最近在上海的淮海路等一些中心商业街升级改造过程中,民族品牌因“血统不正”纷纷被挤走,取而代之的是鱼龙混杂的“洋品牌”,这些“洋品牌”,有不知名的,有挂着“外国身份证”的国货,有国内企业自己注册的“洋名字”,真真假假,打着洋文,扛着国际品牌的旗号,再定一个中高端的价格,就在中国的商业高地名正言顺地蛊惑国内的消费者。
随着不断曝光的洋品牌问题频繁出现,国人的消费心理正在“被改变”。国家质检总局日前发布的进口产品专项抽查结果显示,目前国内市场上,有相当一些进口的婴幼儿服装和内衣,存在着安全及卫生指标不合格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上述产品的不合格率竟然高达70%左右。与此同时,尽管相当部分的国际品牌,是国人在国内贴牌生产,但国产自主品牌依然处于鸡肋地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