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4 第四章 贷款掖葱碌务
第四章 贷款业务的核算;第一节 贷款业务概述;第一节 贷款业务概述 ; 按风险程度对贷款实行分类;;第一节 贷款业务概述 ;第二节 贷款业务的处理 ;第二节 贷款业务的处理 ;第二节 贷款业务的处理 ;第二节 贷款业务的处理 ;;第二节 贷款业务的处理 ;第二节 贷款业务的处理 ;??(二)未减值贷款的处理
?1.企业应于资产负债表日应按贷款的合同本金和合同利率计算确定的应收未收利息,借记“应收利息”科目,按贷款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贷记“利息收入”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本科目(利息调整)。合同利率与实际利率差异较小的,也可以采用合同利率计算确定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合同利率)
贷:利息收入(实际利率)
借记或贷:贷款—利息调整;2.收回未减值贷款时,应按客户归还的金额,借记吸收存款?等科目,按应归还的应收利息金额,贷记应收利息科目,按归还的贷款本金,贷记本科目(本金),按本科目(利息调整)的余额,借记或贷记本科目(利息调整),按其差额,贷记利息收入科目。
(1)利随本清的方式
借:吸收存款
贷:贷款—本金
应收利息
借或贷:贷款—利息调整
利息收入(差额)
;2.收回贷款的核算(2)定期结息的方式 (常用)
借:应收利息
贷:利息收入
借记或 贷: 贷款—利息调整
同时,借:吸收存款
贷:应收利息 ;2.收回贷款的核算 P74
(1)贷款到期,收回本金和欠贷款利息的处理:
借:吸收存款——某单位活期存款
贷:贷款——本金
利息收入——单位贷款利息
(企业尚欠贷款利息=利息总额-应收利息合计)
(2)计算应结转的折余利息
借:贷款——利息调整
贷:利息收入——单位贷款利息
利息收入总额=1+2
;第二节 单位贷款业务的核算 ;第二节 单位贷款业务的核算 ;;第二节 单位贷款业务的核算;第二节 单位贷款业务的核算;第二节 单位贷款业务的核算;第三节 贷款损失准备的核算 ;一、贷款损失准备的分类和计提;第三节 贷款损失准备的核算;3、计提
银行可参照以下比例按季计提专项准备:
对于关注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对于次级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5%(可上下浮动20%);对于可疑类贷款,计提比例为50%(可上下浮动20%);对于损失类贷款,计提比例为100%。其中,次级和可疑类贷款的损失准备,计提比例可以上下浮动20%。
特种准备由银行根据不同类别(如国别、行业)贷款的特殊风险情况、风险损失概率及历史经验,自行确定按季计提比例。;;4、核销
银行应建立贷款损失核销制度,及时对损失类贷款或贷款的损失部分进行核销。贷款损失的核销要建立严格的审核、审批制度,对于已核销损失类贷款,银行应继续保留对贷款的追索权。;1.贷款发生减值的,应将贷款本金及利息调整余额转入贷款 ——已减值,其分录为:
借:贷款 ——已减值
贷:贷款——本金
——利息调整;2.企业应于资产负债表日按贷款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其分录为:
借:贷款损失准备
贷:利息收入(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
同时,登记“应收未收利息”登记薄:
收:应收未收利息 (合同本金和名义利率)
;?3.收回减值贷款时,应按照“本金、表外应收利息”的顺序收回贷款本金及贷款产生的应收利息。
借:吸收存款(实际收到的金额)
贷款损失准备(应转销相关贷款损失准备余额)
贷:贷款——已减值
利息收入(已收回的表外应收利息余额)
(或借)资产减值损失(余额)
同时,销记“登记薄”中的应收未收利息
付出:应收未收利息;?1、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和坏账准备
(1)计提贷款损失准备。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确定贷款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贷款损失准备
本期应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大于其账面余额的,应按其差额计提;应计提的金额小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