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老人对话.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与老人对话.doc

 DATE \@ yyyy/M/d 2017/5/4  PAGE 10 與老人對談 – 有關「人生故事」的一些方法學觀察 -- 故事乃思維之根(Randall McKim, 2004: 239) 一、前言 你們家有老人嗎?你常跟老人家們講話嗎?都講些什麼呢?他們的生活與經歷你都熟悉嗎?熟悉他們的生活經歷對你是否有任何生命意義? 以上這些疑問常是老人研究(gerontology research or aging study)探索的重要傳播問題,其因即立基於「活的愈久,其人生故事(lifestories)可能愈為豐富」之前提(Ravdal, 2002: 30)。透過與老人們對談,研究者不但可以獲取故事資料以備分析之用,更可藉此了解日常生活百態,從而體驗人生。 然而「人生故事」研究方法迄今猶未受到傳播學者重視,值得引介。尤以其原係老人學(尤其是老人心理學,psychogerontology)者於九零年代中期始漸發展之研究途徑,內涵與社會科學質化研究方法之「口述歷??」(見江文瑜,1996)、「民俗誌學」或「深度訪談」接近,卻又另有獨特之處。例如,翁秀琪(2000: 15)曾引述歷史學家之論而稱,「口述歷史牽涉到訪談的歷史學家與受訪對象之間的聯合行動,因此它不是自傳」,隱指口述歷史與自傳式訪談(autobiographic interview)有異,前者顯較關心史料之真實與正確。 事實也是如此。「人生故事」方法的自傳式敘事過程涉及了老人(或其他受訪對象)的經驗抒發,尤盼其透過自己的話語說故事以回顧前程並砥礪未來;故事內容雖屬個人篤信之事實性(facticity),但其究竟是否或如何為真則誠非研究者所能追究。因而此一研究途徑之重點不在查證故事之可信度面向(因其並非史料),而在彰顯人生故事對當事人(說故事者)及聽眾(包括研究者)之共同意義(Wallace, 1994),與前述各質化研究方法之知識論顯有不同。 但觀其實用性似又較傳統傳播(或社會)研究方法(無論量化或質化)更適合學習,主因即在於其不但關心如何對談,更強調「傾聽」與「理解」他人故事之重要性。新聞工作者每日周旋於不同消息來源,初學者若能懂得傾聽他人所述或才能領悟如何擷取新聞精華。而有意拍攝紀錄片之廣電系學生或是未來可能從事廣告、公關者若能從傾聽與理解故事做起,其蒐集資料之本領也才易於開展。 二、方法要旨 何謂「人生故事」研究方法?相關研究者曾從幾個稍有不同之研究途徑著手(如:narrative psychology, guided autobiography, life storytelling,見下節說明及延伸文獻),但其方法學基礎則相當一致,皆主張「故事即人生,人生即故事」,可謂深受「向敘事轉向」(the narrative turn; Randall McKim, 2004)之影響。如在美國南加大開設此類課程之Kenyon(2002: 38)曾謂,「說故事並非僅是日常行事,而是創造自身(Self)之過程,也是藝術工作之核心;沒有故事就沒有自身」。因此,此類研究的本體論就在觀察說故事者自身與故事間的「關係」,藉此體驗故事對說故事者的生命意義,亦可謂受到「向自傳式【方法】轉向」(Lapadat, 2002:115)之啟示甚多。 顯然敘事(或說故事)在此扮演了重要角色,而研究者的工作就在聆聽受訪者如何說故事並視故事為基本研究資料,再續以其他量化或質化方法整理(且對其他方法一視同仁,可依研究目的決定如何採用;參見Reker, 1995; Kenyon, et al., 1999之說明)。換言之,「人生故事」方法的重點在於研究者與老人間的對談,從其所述探尋人生經驗,由此進一步重建與老人有關的社會、心理理論內涵,即使這些故事可能僅是一些看似「理所當然」(taken for granted)的對話內容。 有關對話中「理所當然」成分,曾是會話分析研究重點,指日常談話中無需指明即為談話者(如家庭成員)所共知的成分,參見Fitch, 2003。 換言之,老人敘事之重要性顯係奠基於對「說故事」(敘事)的看重,尤其是這些故事所累積之生活經驗,以致於即便其係以「個案」形式出現(每位老人所述之故事皆有不同),對公共政策(如老人福利)而言恐仍有社會集體意義。當然,此處所稱之「社會集體意義」與透過「社會調查」(social survey)或其他實證研究方法抽樣所得資料不同,但每則故事所蘊存的生命經歷對其他社會機構或個人仍應有理論貢獻,反映了「凡走過(經歷)必值得回味」的人生積極意義。 但是老人之人生故事終究不具因果推論價值(如實證論者追求之普世通則),在這種情況下,其述說故事的研究功能何在?尤以老人故事多屬個人建構,係其就自己的生活經歷而向研究者表述之脈絡關係(因而係與研究者「共同建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