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9.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ppt

【2017年整理】9.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ppt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7年整理】9.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第一节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感受器的分类 内感受器:本体感受器和内脏感受器 外感受器:距离感受器和接触感受器 机械感受器 化学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感觉类型;;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transducer function) 把作用于感受器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转换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 感受器电位 发生器电位 终板电位(局部电位)——总和效应;(三)感受器的编码功能(coding) 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信息,转移到神经系统的电信号中,起到信息的转移作用。 外界刺激质的编码 感觉的性质决定于传入冲动所到达的高级中枢的部位 外界刺激量的编码 单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高低和参加信息传输的纤维数目;(四)感受器的适应现象(adaptation) 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一个感受器时,感觉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会逐渐降低。 快适应感受器 慢适应感受器 “适应不同于疲劳”;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一、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二)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三)眼的调节 远点:人眼不作任何调节时所能看清的物体的 最远距离。 1.晶状体的调节 近点:眼能看清物 体最近距离。 老视:晶状体弹性 减弱,调节能力降低。;2.瞳孔的调节——减小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瞳孔近反射:当视近物时,可反射性的引起双侧瞳孔缩小。 瞳孔对光反射 互感性对光反射 生理意义:反映视网膜、视神经和脑干的功能状态,以及判断麻醉的深度和病情危重程度的指标。;3.双眼球会聚——避免发生复视 当双眼注视一个由远移近的物体时,两眼视轴向鼻侧会聚的现象。;(四)眼的折光能力异常 1.近视(myopia) 眼球前后径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强。 特点:近点和远点移近 矫正:凹透镜 2.远视(hyperopia) 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减弱。 特点:近点比正常眼远 矫正:凸透镜;3.散光(astigmatism) 角膜表面在不同方向的曲率半径不等,视物不清或变形。 矫正:柱面镜;二、眼的感光换能系统;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0.0.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色素上皮层:有助于视觉的形成,营养和吞噬 感光细胞层: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膜盘:视紫红质 视锥膜盘:三种不同视 色素 生理盲点:视神经盘;;(二)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视锥系统(昼光觉或明视觉系统)和视杆系统(晚光觉或暗视觉系统) 1.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在视网膜中分布不均 2.两种感光细胞和双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的联系方式不同 3.动物种系的特点 4.所含的视色素不同;(三)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1.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2.视杆细胞的感受器电位 ;(四)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视觉 超极化感受器电位——神经节动作电位 三原色学说:含有三种感红、感绿、感蓝色素 色盲和色弱:基因的丢失或替换以及反应能力较弱。;四、与视觉有关的生理现象;(二)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视紫红质的合成 明适应:视紫红质的快速分解 (三)视野 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白-黄蓝-红-绿;第三节 耳的听觉功能;一、 外耳和中耳的功能;3.鼓膜和听骨链的增压减幅作用 鼓膜有效振动面积55mm2,卵圆窗面积3.2mm2,为17 :1, 增加17倍   锤骨柄(长臂)与砧骨突(短臂)之比为1.3:1,增压1.3倍。 ;;4.中耳肌的功能 正常情况下:鼓膜张肌有利于高音调声音传导,镫骨肌有利于低音调声音传导   声强大于70dB时:使中耳传音效果减弱,保护耳蜗。 5.咽鼓管 是连接鼓室和鼻咽部的管道,功能是调节鼓室的压力,维持鼓膜的正常位置、形状和振动性能。 (三)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1.气传导 2.骨传导;;二、内耳(耳蜗)的功能;;(二)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1.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2.毛细胞兴奋与感受器电位;(三)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第四节 前

文档评论(0)

jiupshaieuk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12135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