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互文性从《易经》到《文心雕龙》.doc

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互文性从《易经》到《文心雕龙》.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互文性从《易经》到《文心雕龙》

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互文性:从《易经》到《文心雕龙》 北京大学,2001年4月7-10日 张汉良教授 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 在过去这三十年来「互文性」这个字眼被不断地使用与滥用。并非由于这个字眼的新颖,而是由于它本身的歧义。和所有的概念性用语一样,这个字的字源「文本」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姑且不论它的拉丁文字源和发展出来的隐喻「纺织」,这个概念在现代学术界的变形历史可以由这个字被传统的版本学家、新批评家及「如是」派学者所使用的情形略见端倪。现代文学批评史见证了文本的变形历史,最早是一个物质性的实体,例如:一个版本学家可以处理的抄本或印刷物,到一个宣称有自主性,并可以满足本体论条件的语意成分,进而为一个符码结构的系统,最后是某种说话及言谈的创造力(克莉丝蒂娃)或者符号的无穷倒映(德希达)。同样的,现代批评史也让我们看到正文性与互文性的易位,以及后来互文性的被普遍采纳。 今天我不准备讨论这个观念和澄清其中所包含的一些神话,关于这方面已有很多学者做过了。我只准备挪用二种用法。第一种用法是克莉丝蒂娃稍晚提出的,以为匡正互文性和影响的混淆;她认为:「互文性是一种符号系统转换成另一种或多种符号系统的过程。」第二种用法是李法德所提出的;过去三十年来他不断地重申互文的物质性,因此把抽象的互文性截肢,变成一个更见具体的互文。到底互文是否能透过某些特殊的符号标帜被指明,在此暂不讨论。我今天想探讨的是:三个中国上古及中古文本之间的符号系统转换现象。 文本是符号表意的产物,换言之,是符号在符码结构中的位置与功能。这点必须先获得一个语用社会成员的共识;或者,虽无共识,但不断地在使用中,而习焉不察。这个符号和构成符号的成分,遵循分布的原则,但是也可结合成一种关系的阶层系统。一个文本可能会由不同的符码构成,比方说,语文的与非语文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些符码必然产生复杂的文本内的互文关系。当同样的结构原则发生在二个、二个以上,或无限的,文本上时,我们面对的就是互文性现象。符码的转换关系分别存在于表达与内容层次上,或者是说,在语法与语意层次上。我要说明这种现象,所用的材料就是《易经》的多元文本,并进一步分析《易经》与《文心雕龙》的关系。这个做法并不代表这二部作品之间有任何历史的承继关系,纵然有之,也与本文的立论无关。 我的基本假设是《周易》的「卦」并非是由语文符号系统所构成的。这个系统权充了「源文」(惹内特)、互文(李法德)或诠释原则(皮尔斯)。这种系统,由于其非语文的,但高度抽象与变通的特色,(或者用皮尔斯的话来说,作为「律符」)因而能够接受无穷的语意挹注。比方说,刘勰对「文」、「体」的起源,以及「变」的讨论。这种符号系统的转变,从最早的《易辞》作者开始,一直到今天持续不断。一旦非语文的「卦」被语文化之后,不同的新的符号系统便会转换成其它系统,其原因便是语言的双重表达,以及文学的第二度规模系统,包括文类及形式上的制约。 如众所周知的,《易经》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些注解的历史累积,在所谓的儒家经典之中,《易经》是唯一运用多重符码来建构的典籍。就构成讯息的书写符码而言,《易经》至少包含了二种截然不同的系统:(一)非语文符码的卦,包括本卦及别卦;(二)由语文符码书写的「辞」及「传」。辞与传可以根据语意作用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范畴。按照耶姆斯列夫的古典区分,我们可以说第一种非语文系统是属于表达系统,是语意空虚的。第二个系统是内容系统,是语意充实的。从空虚系统转化为充实系统,要透过语文化作用。这种语文化作用,根据洛杭的说法,是一种典型的互文化过程。 表达与内容的二元对立,或者符征与符旨的二分,同时显现在基本单元以及更高的层次上。举例来说,每一个卦都有一个「名」,和一个相对的「辞」。卦本身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爻」,爻也有相对的辞。我们可以根据《十翼》中的〈说卦〉摘录出下表: 表一 符号 名 指涉 表达 内容 表达 内容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干 天 健 父 马 坤 地 顺 母 牛 震 雷 动 长男 龙 巽 风 入 长女 鸡 坎 水 陷 中男 猪 离 火 丽 中女 雉 艮 山 止 少男 狗 兑 泽 说 少女 羊 上表可以无穷的推演。这是一个非常散漫的分类,没有任何逻辑功能的架构,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中间的语意成分,能发展出隐喻与换喻的关系。举例来说,在每一个层次上的各个单元,例如第一层,都属于同一语意范畴,像是自然界的指涉,天、地、雷……等,指涉原始的自然成分。第二点,每一个卦所统摄的单元,可以有置换关系,比方说,天、力量、父、马都是可以置换的。这里会引发二个问题:(一)刚才我们所说的关系,不是语言或逻辑的关系;(二)我们不知道从卦的深层层次,怎样发生垂直的变形,到达表层的指涉,也就是如何从第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