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寺和大红袍的绝世奇缘.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心寺和大红袍的绝世奇缘.doc

天心寺和大红袍的绝世奇缘      从天心岩九龙窠的“大红袍”产地,岩壁上遗留的天心寺和尚所作“大红袍”石刻,到今天天心村世世代代的制茶人,“天心”二字一直被誉为“大红袍”是否正宗的标志。而当我们追溯“天心”二字与“大红袍”的缘分时,才发现这份难以割舍的因缘在武夷山的天心永乐禅寺显得尤为殊胜。      大红袍传说起源地      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是武夷山最大的寺院,佛教“华胄八名山”之一。隋唐以来,全国寺院的收入除了靠香火和少量的施与,主要靠自给自足的田园经济。武夷山的天心永乐禅寺由于偏居山隅,周边崖悬壑深,终年云雾缭绕,种植茶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种植茶叶成为天心寺的主要收入。   明初,福建籍举子雷镒进京赶考,途经武夷山因中暑而昏厥于路旁,为天心寺采茶的僧人所救,并以浓茶入药为他祛暑。雷镒高中后立即回武夷山天心寺报答救命之恩,可方丈再三推辞说:“救你施主之命的并非老衲,而是天心禅茶,你就报答这些茶树吧。”于是,雷镒脱下状元袍披在茶树上,并三磕九拜以表感恩。从此“大红袍”的故事不胫而走,传遍了大江南北。   靖难之役后,明朝大将胡潆来到武夷山,崇佛又嗜茶的他被武夷山的天心禅茶所沉醉,他亲眼目睹了茶僧制茶全过程,聆听了举子报恩“大红袍”的故事。回京时,胡潆把天心禅茶带回并进贡给皇上。明成祖正式诏封天心禅茶,为“大红袍”正名,降旨天心庵“精耕勤灌,嫩摘细制,世代相传,岁贡入京”,同时敕封天心寺为“天心永乐禅寺”。      在天心永乐禅寺里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两块圣旨碑和一对石龙,见证着这一段茶以寺名、寺以茶荣的历史。“大红袍”由此无可替代地成了武夷茶的代名词。      发明乌龙茶制作工艺      武夷茶自宋、元开始列为贡茶时,都是以被称作“龙团凤饼”的茶团或茶饼进贡。明初,朱元璋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颁令罢造龙团,改制散茶。但散茶对茶叶的色、香、味、形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茶叶制作工艺亟需改良。明末,黄山僧人入住天心永乐禅寺,专事制茶,并引入松萝制法,以炒代蒸,做出来的茶叶虽然色、香、形俱佳,但略有苦涩之味,仍不尽理想。   1646年,清兵入闽,途经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恰逢采茶时节,疲惫的士兵们一时找不到住所,干脆就睡在刚采摘的茶叶堆上。士兵走后,茶叶已变软,部分叶片边缘发红。僧人们痛心不已,但又舍不得废弃,只好照常制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做出来的茶不但香高味浓,而且完全没有松萝茶的苦涩之味。原来,士兵们历经军旅劳顿,在茶青上睡觉时难免辗转反侧,这无意中完成了茶叶“做青”的工序,为茶叶起到了发酵的效果。而这恰到好处的“发酵”正是后来乌龙茶制作的点睛之笔。   制茶僧们经过反复推敲和试验,终于摸索出了一整套完整的制作工艺,包括萎凋(晾青、晒青)、做青(摇青、晾青)、炒青、揉捻、烘焙等五大环节。做青过程中,因鲜叶互相碰撞,叶缘细胞被擦伤破坏,改变了供氧条件而发生轻度氧化并呈现红色;叶片中央部分则由暗绿转淡绿再变为黄绿,从而形成了“绿叶红镶边”的独特风采。炒青后的杀青叶,由于经过反复揉捻,叶片由片状卷成条索,而被揉碎的叶细胞所渗出的茶汁又粘附在茶叶的表面,在冲泡时易溶于水,让茶汤香高味浓。经过这种工艺制作出来的茶叶状呈条索,形同乌龙,俗称“乌龙茶”。乌龙茶从此问世。      随后,乌龙茶制法被武夷山的茶农们所沿用,经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武夷岩茶的标准制作方法。武夷岩茶从此声名鹊起。如今,武夷岩茶的传统制作技艺已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夷岩茶的传播者      由于闽南是南明政权的根据地,南明灭亡后,许多遗民被迫逃亡到江西上饶和武夷山一带,报国无门的志士们纷纷遁入空门,先后隐逸武夷山中。一时间,武夷山中的每个寺院几乎都有闽南僧人常住。他们普遍嗜茶,常在天心永乐禅寺举办茶宴,在一起学习工夫茶艺,以茶谈禅,以茶论道,以茶说经,成为传播武夷山乌龙茶的先驱。在闽南籍僧人的传播和推动下,乌龙茶制作工艺很快就传到了闽南和潮汕,直接促进了安溪茶和潮汕工夫茶的兴起。   清咸丰五年,台南人林凤池来闽考试,中举后,乘兴游览武夷山,对武夷岩茶钦羡不已,向天心永乐禅寺老方丈表达了想引种武夷茶的愿望。老方丈便赠送武夷“青山乌龙茶种”茶苗36株,林凤池携苗而归后,引种成功,并逐渐被移苗广植,成为今日的冻顶名茶。         茶禅一味的天心寺      除了制茶、传茶,天心寺早在唐宋时就有了一套以茶礼佛的仪规。每逢佛祖诞日,僧人们都要举行盛大的“浴佛节”,以茶汤沐浴佛身的“洗佛茶”,供香客取饮,祈求消灾延年。还时常举行茶会或“茶宴”,用以招待施主与香客。此外,如供奉佛祖的“奠茶”、按照受戒年限先后啜饮的“戒腊茶”、全寺僧人共饮的“普茶”等等,名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