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网络通缉令的阴影:行走在善恶之间.doc
网络通缉令的阴影:行走在善恶之间
近年来,“网络通缉令”骤然成为中国互联网络上最为显赫的名词。随着网络力量的日益强大,网民自发的网络通缉令开始频频在互联网上亮相。从“虐猫事件”中的“宇宙A级通缉令”,到针对某“偷车贼”的“网络通缉令”,再到世界杯期间爆出的追寻欠债女大学生的“全城悬赏通缉令”,每一张通缉令都无一例外地引起无数网民呼应,网络通缉呈现愈演愈烈之势。但在这一热潮之下,越来越多的人发出疑问:网络通缉令,真的是正义的讨伐?
“通缉令”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公安局抓捕逃犯事件,所以相对于“炒作”、“推手”等诞生于网络的词汇,“网络通缉令”并非是一个美好的名词。
伴随“网络通缉令”的是“网络暴民”的大规模兴盛,而“网络暴民”一词并非由通缉令衍生而来。2006年韩寒和白烨博客口水之战,促成了《三联生活周刊》第4期大篇幅的提到“网络暴民”一词。粉丝们相互恶性掐架,成为“暴民”。从此之后,“网络暴民”一词就成为了“网络通缉令”最忠实的追随者。
在有限的著名的网络通缉事件中,当事人都几乎遭遇了万劫不复的境地。学生“耳钉男”不敢上学;虐猫者被迫辞职后消失;烧狗事件当事人被围堵在单位门口遭受众人围攻;在魔杰一号通缉令发布后,跟老外叫劲的违章司机家庭频遭骚扰,被迫注销电话号码。网络通缉见证了网民的民间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聚合人性,约束着不道德行为。这有点像民间反扒组织,只不过民间反扒在现实中实实在在的存在,而网络通缉聚合的力量是虚幻的,每张脸孔都只隐匿在ID后面推波助澜。每个人身体内都藏着一头野兽,每个人又都没有能力自我监控,不管你参战也罢,观望也罢,反击也罢,逃离现场也罢。网络呈现的集体暴力攻击现象,是当下个体身份焦虑寻找缺口出逃的集体突围行为。
报复?泄愤?炒作?
声讨、报复、泄愤还是炒作?网络通缉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声讨。跟正在变异着的民间反扒组织一样,反扒英雄被指救人后索酬、涉嫌在媒体面前作秀、贪污赃款,作为“无政府保护”的网络通缉令自然不能逃离被利用的境地。
“未婚妈妈意悠然公开通缉薄情郎”事件就被称为无奈的泄愤和炒作。“意悠然”用3000多字的篇幅述说了她跟一个24岁的男子在网络聚会上认识、同居并怀孕的过程,就在婚前男孩突然消失,再也没有出现。她在网上公布了孩子父亲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出生地,以及毕业学校和时间,以此逼迫孩子父亲对孩子负责。就在通缉沸沸扬扬之中,她高调的参加网友聚会,在酒吧玩轻薄举动,上网发帖,接受媒体采访,与慕名而来的社会各色人见面,然后再与网友速婚,这遭至网友对其动机的怀疑。在媒体采访时,她甚至表达了对成为公众人物的强烈愿望。
另外,“虐猫”、“耳钉男”事件之所以如此迅速传播,与视频网站的卖力推崇是无法分开的。与BBS上纯粹的发帖、公布照片相比,视频满足了网民更大的窥伺欲和宣泄愤怒的欲望。在点击率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小网站的迅速崛起。
正因为网络通缉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让普通人受人关注,它也开始被一些幕后推手盯梢,成为一种铤而走险的炒作方式。2007年4月,摄影师刘三在搜狐社区发布一篇文章,描写自己拯救铁轨边意图轻生的“蓝发女孩”并发布照片。紧接着,愤青张怀旧在博客中发布《一位蓝发女孩的性爱遗嘱》,彻底颠覆了摄影师刘三的英雄形象,并控告它的强奸行为,甚至“悬赏10万元全网通缉刘三”。在这个“恶炒”的过程中,蓝发女孩孙嘉敏开始在小范围内广为人知,她的新歌也顺利出炉。
行走在善恶之间
面对频繁出现的网络通缉令,很多人认为,“通缉令”是对暴力的谴责,这种精神是维护社会正义所必不可少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恶扬善和警告警示的作用。“网络通缉”在一定程度上开辟了一条维护社会道德秩序的传播和监督通道,有利于发挥中国民众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舆论监督作用,不再做“沉默的大多数”。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夏学銮教授认为,从“虐猫事件”的整个过程来看,网络发挥了正面的舆论监督作用,网络对虐猫者进行了一场道德审判,既促使了当事人良心上的觉悟,也对社会其他人有一定的触动约束。
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在网络通缉的过程中,正义大旗的队列中也有众多道德哄客们盲目发泄情绪和无节制道德谩骂的身影,而且,起于网络的道德讨伐还无休止地向现实延伸,大有将所谓的“不道德者”送上现实审判台之势。
从震动海内外媒体的“铜须门事件”,到上海教授通缉“流氓外教”,再到湖北恶男网络通缉令,每一起事件无一例外地都引起无数网民呼应,网络通缉顿呈“民间虚拟法庭”之势。它以网络平台为载体,以公布各种私人信息为方式,以虚拟和现实的双重道德讨伐为利器,对形形色色的“作奸犯科者”予以惩戒。所有那些参与审判的“陪审员”们,是躲在黑暗的数码丛林里、以“无名氏”方式发言的城市哄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