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歌剧《伤逝》中子君形象的悲剧意义探究及主要唱段的演唱艺术处理
歌剧《伤逝》中子君形象的悲剧意义探究及主要唱段的演唱艺术处理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引 言 1
第 1 章 歌剧《伤逝》概述 3
1.1 原著小说《伤逝》的创作背景和故事梗概 3
1.1.1 小说作者简介3
1.1.2 创作背景3
1.1.3 故事梗概4
1.2 歌剧《伤逝》的创作背景和故事梗概 5
1.2.1 作曲家简介5
1.2.2.施光南的音乐创作特征5
1.2.3.歌剧《伤逝》创作背景及音乐特征6
1.3 小说《伤逝》与歌剧《伤逝》情节结构的比较 10
第2 章 子君形象的悲剧意义研究 13
2.1 抗争与奴性的扭曲人格的深刻揭示 13
2.2 父权制文化对女性的压制的无情批判 14
2.3 子君悲剧形象的社会意义 16
2.3.1 从中国革命的高度看待问题16
2.3.2 蕴含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17
2.3.3 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深入思考17
第3 章 子君悲剧形象音乐塑造的歌唱艺术表现研究 19
3.1 追求恋爱自由、个性解放的子君——子君浪漫曲《一抹夕阳》 19
3.1.1 歌曲背景分析19
3.1.2 歌曲分析19
3.1.3 唱段的演唱处理21
3.2 彷徨无助的子君——子君咏叹调《风萧瑟》 25
3.2.1 唱段背景分析25
3.2.2.唱段分析26
3.3.3 唱段的演唱处理27
III
3.3 绝望中走向灭亡的子君—子君咏叹调《不幸的人生》 32
3.3.1 唱段背景分析32
3.3.2 唱段分析32
3.3.3 唱段的演唱处理34
结 论 39
参考文献 40
附 录 42
致 谢 59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60
IV
歌剧《伤逝》中子君形象的悲剧意义探究及主要唱段的演唱艺术处理
引 言
歌剧《伤逝》由王泉、韩伟作词,施光南作曲,是于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之时,为纪念鲁迅先生而根据其同名小说改编创作而成的。同年十月,在北京首
演取得巨大成功。《伤逝》不仅开创了这一时期严肃大歌剧创作的先河,更开创
了抒情心理歌剧的先河。其中新女性的代表——女主人公子君为了追求爱情自由
和个性解放,背弃了传统的封建礼教制度,与男主人公涓生自由的结合。可是最
终却遭到抛弃,并在绝望中一步步走向了死亡。子君的悲剧带给世人深刻的警醒
与研究价值。但其人物形象的悲剧意义到底何在?歌剧中对子君悲剧形象又是如
何刻画出来的?这些问题都值得去深入探讨和研究。
歌剧《伤逝》自首演以来,就有许多专著、论文提及。文章归纳如下:《新
歌剧的新成果——观看歌剧伤逝有感》(《人民音乐》1981 年第11 期,作者李
焕之),对歌剧《伤逝》的音乐结构,音乐语言和音乐抒情性做出了肯定的评价;
《抒发出千千万万人民心声的音乐——从几首抒情歌曲和歌剧(伤逝)谈对施光
南艺术风格的浅见》( 《人民音乐》1994 年第 9 期,作者汪毓和),汪毓和先生
对歌剧《伤逝》的音乐语言,音乐结构做出了仔细的分析,并对音乐的抒情性做
出了肯定的评论;《歌剧情结——从伤逝到屈原简评施光南的歌剧创作《人
民音乐》1999 年第4 期,作者居其宏),居其宏先生则肯定了歌剧《伤逝》在中
国歌剧史上的精品地位,并把歌剧《伤逝》与歌剧《屈原》进行对比,确立《伤
逝》为抒情心理歌剧这一体裁。论文有《子君咏叹调的音乐形象与艺术处理》(黄
钟2000 年增刊,作者孙晓春),该文着重分析了《风萧瑟》和《不幸的人生》两
首咏叹调,从对声音的处理和对歌唱语言的把握上论述了如何塑造子君的艺术形
象;《歌剧伤逝的艺术特征及其对中国歌剧发展的启示》(2003 年硕士论文,
作者余佳,)该文从歌剧创新的角度来思考了《伤逝》对中国歌剧发展的意义;
《歌剧伤逝中子君人物形象及其唱段分析》(2008 年硕士论文,作者李雯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