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宿州古代自然环境的变迁及对地域文化、文学的影响.pdf
第 30 卷第 1 期 宿州学院学报 Vo l. 30 ,No. 1
2 0 1 5 年 1 同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Jan . 2015
doi : 10.3969/j . issn . 1673-2006.2015. 01. 的4
宿州古代自然环境的变迁
及对地域文化、文学的影响
周勇,孟方
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摘要:店末尤其是北宋末期以来,宿州地城以水患为主的自然灾怠渐趋频仍,池理~珑的变化,影响了宿州不同时
代的人文风貌和作品内容.后宋及其之前,地域文化昌繁、人文*卒,北宋以后,则回国寥怒沉滞、民风劲式有余.相
应池,地发内产生的文学作品之风格则随时随境而迁.山与底院多从地域文学审美意洗、念缸中沉淀而:1:.
关键词:宿州 z 自然环珑;交迁;地浅文化;地域文学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i只码:A 文意编号: 1673-2006(201日的一0052--04
丹纳的《艺术哲学》是一部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论 出手报复与恐吓的目的,则金人屠宿州;或是在
述艺术创作规律的经典之作,其对地域文学文化研 连年饥懂, 加之重敛,百姓离散的情形下,金将仍
以武夫不识缓急,遮征遁赋[21192 ,更追论顾及水利
究路径的启发,总结起来,就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经
济和民风民俗形态, 乃至思想的形成,到礼俗等制度
设施的重修,金人统治时期带给宿州的主要是不亚
的变迁,这一切的投射与浸染,都要在地域文学文化
于水灾的人祸。
传统中摹写、接拾出来[11. 本文就是从这一视角出
(景定〉四年,元世祖命恩州蕾民万户将本道兵
发,所作的对宿州地域之地理、文化、文学间关系的 戍宿州,首言泞堤南北沃壤闲旷,宜屯田资军。乃分
一次初步的研究尝试。 兵列营,以时种艺,选千夫长督劝之.期年,大收其
利.E巾93 由此可见,元以前宿州地旷人稀的地理环
1 宿州古代自然环境的变迁
境和并不癖薄的土壤特征,因此日后称田畴是癖
明末,御史薛三省在《钱仙巢去思碑》中总结道:
土【2111 ,大约并非因为土壤本身的癖薄, 而仍是由于
地灵久郁囱水脉之不疏,,[巾$2. 诚哉斯言,宿州的衰
河忠频发, 收成无定的缘故.
落伴随着北宋末年以来的水灾河患,几乎与之同步
在各种灾患相对较少的光绪十四年,本州人丁
大总:户口人丁,三万丸百八十四丁.EZ〕m本州地
的,还有通济渠的理塞废弃,二者都和黄河泛滥泥沙
的淤积及得不到有效的治理相关,因此,水脉的清通
商大总:熟小亩地二万二千丸百二十七顷十七亩六
与否关系着地域的宁谐。李邮侯所谓‘江淮槽运,自 分五厘二毫。[%)131 人均近六亩.而如以全部的土地
淮人忡,以捅桥为咽喉……宋时,东南之槽率由此
面积作比,即使只计算宿州及周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