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彝族民间器乐的音乐风格特征及价值研究
彝族民间器乐的音乐风格特征及价值研究 摘 要:彝族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和优秀传统在其民间器乐中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彝族民间器乐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和极其丰富的遗存,其原始性和民族性的历史形态在民间器乐中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在我国的民族音乐传统中彝族民间器乐属于非常宝贵的财富,同时还具有很高的社会功能性和价值性。为此,对彝族民间器乐的音乐风格特征及其价值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发掘和继承蕴含在彝族民间器乐中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具有非常大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彝族民间器乐 音乐风格特征 价值
一、彝族民间器乐的音乐风格特征
1.月琴的音乐风格
在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月琴属于最具有代表性、最受人们喜爱的一种乐器,甚至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只要有彝族人的地方就有月琴。因为受到不同地域和不同居住环境的影响,月琴在各地的彝族中具有不同的称谓,而且月琴曲在不同的地区也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一些彝族地区将月称作“巴布”,另一些彝族地区将其称为“羡子”,还有一些彝族地区将其称为“葩吡”。{1}彝族月琴通常包括三部分,也就是琴弦、琴颈和琴箱,月琴在演奏的时候具有丰富多彩的曲调和变化多样的手法,可以体现出非常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音乐风格。通常可以将月琴的演奏曲调划分为两种,也就是思念调和欢乐调。其中的欢乐调一般都充满激情,从曲中到曲末都呈现出一种欢快跳跃的音乐风格,比如庆丰曲和迎春曲;而思念曲则属于怀念远方亲人或者思念已故的父母的曲调,思念调一般具有忧愤和低沉的特点。对于彝族人来说,月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生活中的好伴侣,通过手中的月琴,很多彝族人可以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感情很好地表达出来
2.竖笛的音乐风格特征
彝族又将竖笛称作“肯欣具尔”,在汉语中“肯欣具尔”是口含竹笛的意思。竖笛在制作方法方面与汉族的萧相类似,而且具有与箫基本一致的演奏方法。一般来说,彝族的竖笛与箫相比具有更高的声音,与横笛相比声音更加柔和,其民族特色非常浓郁。不同的彝族地区的竖笛在曲调方面都具有比较固定和流行广泛的特点,彝族的竖笛在吹奏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在模拟彝族民歌的音调,具有十分优美动听的旋律。因为竖笛具有较大的声音,而且在携带的时候也非常方便,因此悠扬的笛声在彝族地区的田野和山间到处都可以听见。除了极少数的人之外,彝族中的女人很少会吹笛子,而彝族中的男人不管老少都特别喜欢吹竖笛。彝族中的男人善于通过优美的笛子曲调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赞美生活。利用优美动听的笛声,彝族的青年男子还可以表达自己对未婚女伴的感情;广大的奴隶反抗黑暗的奴隶社会会利用笛声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而人们在新社会里会利用笛声来歌颂自己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3.口弦的音乐风格特征
在彝族地区口弦属于人们最为喜爱的一种乐器,同时还是弹奏人数最多的一种乐器。在彝族地区不管男女老少都会弹口弦,很多年轻的小伙子和姑娘都通过优美动听的口弦曲抒发相互之间的爱慕之情。在演奏口弦的时候,演奏者用左手捉住口弦尾部放在唇间,用右手对口弦进行拨弹,通过气息的大小以及口型、舌、唇等部位的变动,从而形成丰富多变的音色。在黎明前或者刚刚就寝的时候,彝族的姑娘喜欢弹奏口弦,这是由于口弦与月琴、竖笛相比具有较小的音量,所以在弹口弦的时候需要避免其他噪音的干扰。口弦的节奏有快有慢,快中有慢,慢中有快,旋律和谐恢宏、其曲调绵延起伏,仿佛纷纷扬扬的花瓣随着暖风在山野之间飘散,具有感人、明快和清新的特点
二、彝族民间器乐的价值
1.宣泄情感,反映社会生活
人类在正式发展到阶级社会之后,在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往往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阶级属性,而音乐也不例外,尽管奴隶主阶级在彝族奴隶社会中对音乐享有支配的权力,但是奴隶群众却在民间器乐领域中创造了更加丰富的天地。在劳动和生产的过程中,彝族人民经常运用各种器乐来表达和宣泄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凉山彝族地区,有很多传说故事、谚语格言都与民间器乐有关。例如彝族传说中,一个老人有五个儿子,却都不幸去世。这位老人思念儿子,在葫芦中插进了五根长短不一、可以发声的竹管,制成了一件乐器,用以寄托思子之情,这件乐器就是葫芦笙。彝族谚语“马布夫居格,黑马波洛洛”的意思为“听见马布的声音,心里明亮亮的”。谚语“足嘿帕古此,合喝蒙谷此”,意思为“想念父亲的时候就吹竖笛,它像父亲的声音;想念母亲的时候就弹口弦,它像母亲的声音”
这些动人的谚语、故事充分说明,各种器乐已经融入了彝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彝族凉山社会生活的每个侧面都与器乐有着紧密的联系。器乐是彝族人民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彝族有三种乐曲,第一种是撵山、禽鸣兽叫调,彝族语称为“克色尼布黑布合”;第二种是悲苦调,彝族语称为“煞举调”;第三种为欢乐调,彝族语称为“沙居调”。这种说法也说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