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遗产保护与遗产价值的发掘和宣传.pdf

论文化遗产保护与遗产价值的发掘和宣传.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文化遗产保护与遗产价值的发掘和宣传.pdf

论文化遗产保护 与遗产价值的发掘和宣传 口 田瑞媛 摘 要: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 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通过有效的措施,全面合理的诠释遗产历史价 值、艺术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社会价值,将会有力促进保护、宣传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文化遗产 价值 发掘 宣传 1985年 11月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 《保 文“物”准确概念的产生是近代科学兴起与发展 护世界文化和 自然遗产公约》,其中第一条第 1点对 的结果。诞生于近代西方的考古学,尝试用科学发掘 于 文“化遗产”的定义为: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 和断代的办法获取古代遗存 ,并将那些古代遗存变 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 成科学地复原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工具,这些古代遗 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第二 存也就有了 文“物”这一具有全新内涵和意义的词 条第 3点中对于 自然遗产的定义为:从“科学、保护 汇。在我国,2O世纪初通过对古代遗存发掘和研究, 或 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 而重建古代历史的现代考古学出现,才带来了现代 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意义上的 “文物”的概念。这一概念改变了人们对待 我们对文化遗产 “价值”的认识是随着社会进步 古代遗存的思维习惯和行文方式,对待古代遗存价 而不断发展和深入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 值的认识也更多地从 物“质”转到了 文“化”。 法》强调文化遗产的三大价值,即历史价值、科学价 为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全面提升了文化遗产 值与艺术价值。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的传 保护水平,2005年 12月国务院发布了 关《于加强文 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 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此后,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进一 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 步扩展,从 国家层面积极开展长城保护工程、编制大 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 遗址保护国家项 目库、制定工业遗产保护计划、进行 文化遗产保护,与深入发掘遗产价值和构成载体,是 乡土建筑的抢救、促进博物馆融入社会、弘扬非物质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 文化遗产的保护、持续地开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申报工作、加快新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批 次、举办国家文化遗产 日系列活动等等。 一 、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 保护文化遗产不仅是各级政府和专家学者的责 文“物”一词在我国出现较早,最早见于战国初 任 ,而且是每一个公民应该担负起来的责任,更是亿 期 《左传 ·恒公二年》中有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 万民众的共同责任。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项利在当 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的记载。到了唐 代、功在千秋的社会公益事业 ,需要动员广大民众的 代,杜牧诗:六“朝文物草连天,天淡云闲今古同”,其 积极参与。民众既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也是文化遗 中所称 “文物”即指前代的遗物,其含义已接近现代 产保护的主人。 所认识文物的概念。从宋代开始,往往将前朝器物统 释 称之为 “古器物”或 “古物”。在民间,明代和清代初期 比较普遍使用 “古董”或 骨“董”,到清代乾隆年间又 我们对文化 f’土会进步而不断 有了 “古玩”一词。 发展和深入的。 :物保护法》强调 文物世界m卿 201Z135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