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周家拳的保护与传承研究.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周家拳的保护与传承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周家拳的保护与传承研究.pdf

2017 年 2 月 武术研究 第 2 卷 第 2 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周家拳的 保护与传承研究 侯海燕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室,广东 江门 529090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访谈法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对江门五邑周 家拳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周家拳受到市政府、海外侨胞和国内学术社 团的保护和传承,但也存在对传承人保护力度弱、资料库不够完善以及国内传承力度 不够等问题。对策:加强周家拳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完善周家拳 的资料库,拓展传播渠道;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营造更多的交流平台和空间,加大 学校传承力度。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周家拳 保护 传承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2—0044—03 周家拳是清末民初广东江门蓬江区棠下镇沙富村 其主要拳术套路有伏虎拳、万字拳、虎豹拳、国字拳、 人周龙所创 [1] 。因其以洪拳起始,以蔡拳收尾,被当 四平拳、十字梅花拳、花拳、柴椿等。其技术特征为 时岭南武林称之为“洪头蔡尾”[1] ,是当时南北拳派融 沉雄矫健。其器械套路主要有梅花双刀、八卦棍、三 合的南派拳种。周家拳依托侨乡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 节棍、公孙棍、七节鞭、大关刀、梅花双刀、虎头双 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形成,它不仅展 钩、锄头、板凳等 [2] 。其特征为身体与器械合为一体, 现了邑人务实开拓、勤劳勇敢、兼容并蓄、保守和创 器械随身就势,勇猛快速,打完即收。 新齐举的精神品质,同时也演绎了五邑侨乡武术传奇 周家狮艺以“狮形猫步”为主,形神兼备是狮艺 般的文化。然而,随着社会变迁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 门的技法风格。其基本技法包含:睡狮、出洞、探青、 以口传心授为主的周家拳面临失传危机。为有效抢救 惊青、弄青、食青、醉青、吓青、归洞等。其主要套 和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研究主要通过田野调 路内容分为采高青、采地青、采中阵青三类。 查,考察周家拳保护和传承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周家大头佛集武术与狮艺表演于一身,有四个常 探寻其保护和传承的对策,希冀能为武术非物质文化 规套路。表演者常以四平马、麒麟马、吊马、独立步、 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尽绵薄之力。 蝴蝶步等配合身形手法,来展示大头佛憨态可掬、滑 1 周家拳概述 稽可笑、幽默诙谐的形象。 周家拳缘起广东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沙富村。据 周家拳创立伊始首先在军营传播。至 1931 年,两 《广东周濂溪宗支源流分布谱》和《汝南监翁祖族谱》 广地区的周仁义堂分馆已有 80 余间。抗日战争时期, 考,沙福村周姓族人是宋末新会崖门海战将领周天后 周家拳馆在佛山市创立九江英勇体育会,以“大刀抗日, 人,两宋理学大儒周敦颐广东宗支。明清时期,周姓 体育救国”来抗击日寇,保家卫国 [2] 。新中国成立后, 族人在武举科考中已人才辈出。清末民初,周姓后人 周家拳的国内传承处于停顿状态。80 年代后期,周家 周龙创立周家拳。周家拳持仁义之道,其功夫门类多样, 拳馆开始教徒授拳,由于近 30 年的断代传承,周家拳 有“一拳三门”之称。“一拳”是指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