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微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微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pdf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课程教学 总第549期 对“微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 陆江峰 摘 要:“微文化”作为一种以主体性、平等性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精神现象,其在畅通信 息渠道、扩展信息覆盖、加速信息传递、促进文化多元等方面体现出独特效用。因此,本文旨在研究 “微文化”的融入、塑造与引领过程,以期突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限制、构建教育新平台和强化 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引领。 关键词:微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陆江峰,扬州大学博士研究生,青年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美术与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 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江苏 扬州 225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扬州大学2015年度人文社科研究基金立项项目“‘互联网+’对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 的解构与重塑”(项目编号xjj2015-5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7)03-0038-03 微文化以其草根性备受人们青睐,社会各阶层均 络信息中心最新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已俨然成为 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传播信息、抒发情绪、参与舆情。当 “微文化”传播的主力军。科技的迅猛发展,各种通 代大学生更是运用微媒体进行各种信息传递、文化资 讯技术与终端设备不断更新换代,让大学生获取信 源共享、互动交流等社会实践活动,微文化成为大学生 息的速度更加快捷与高效,而大学生是微文化传播 群体间进行思想交流的创造性精神活动,也逐渐成为 的中坚力量,他们可以根据自身意识形态制定属于 了时代的新兴文化。[1] 自己的自媒体,这也是学生注重自我个性发展的时 一、微文化: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文化生活现状解读 代表现。然而正确的意识形态带给大学生的是催人 1. 校园微文化的概念解析。微媒体以其前沿 奋进的正能量,而处于迷茫中的或者暂时不能树立 性、科技性等优势迅速地、不露痕迹地占据了人们的 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错误意识形态则会给校园造 生活 ,并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文化特性——“微文 成不良的影响,这是学校领导和教职工需要防范和 化”。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微公益活动却能引起社会 亟待处理的问题。 的广泛关注,一些看似普通的爱心传递却能深深地 这些新兴科学技术所创造的新空间能为大学校 震撼人们的心灵,这正是不占主流地位的“微文化” 园带来积极影响,但相应地也可能带来诸多不和谐 的魅力所在。 因素。美国学者卡斯特认为:“文化表现抽离了历史 与校园文化不同的是,校园微文化是以微媒体 与地理,变成主要由电子传播网中介与观众以多样 为载体,微媒体所承载的影像、图文、音频文件等不 化的符码与价值互动,而最终汇集于数字化的视听 断刺激着学生的感官,学生徜徉于精炼的、趣味的、 超文本之中,信息与沟通主要通过多样化的综合性 综合性的信息交互平台并形成一套自己独有的思想 媒体系统自由流通,导致政治在空间上表现受到‘茧 [3] 意识形态。校园微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生 宝效应’的限制及制约。”社会上这种由微文化传播 活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的质量。简而言之, 所导致的在政治上的严重后果虽然在校园内不多见 “校园微文化”指的是迈入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但也常常引起不小的波澜。比如一些学生在不明事 后注重个体和微观,崇尚以主体性、平等性为核心的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