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竹黑痣病发生情况调查与`病原探讨
竹黑痣病发生情况调查及病原研究 摘要 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对江苏省南京市区及城郊紫金山、南京林业大学竹种园、南理工竹种园、浙江省林科院竹种园等地栽培竹种的竹黑痣病发生程度、危害竹种、与环境的关系进行调查,并采集感病的竹叶作为样品分离病原菌。调查结果发现:竹黑痣病主要危害2个属11种竹子,即刚竹属10种、矢竹属1种。在刚竹属中,乌哺鸡竹和县红竹发病较重,尤其是黎子竹和刚竹发病最为严重;竹黑痣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竹林较密、环境阴湿、人工经营管理差的竹林竹黑痣病发病率明显较高。病原菌的研究方法包括病组织分离、病原保湿培养、室内接种试验,得到4种菌
关键词 竹黑痣病;危害竹种;环境条件;病原菌
中图分类号 S7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087-03
竹黑痣病普遍存在于竹林之中,影响竹林生长。调查研究影响竹黑痣病的环境因素及在不同竹种上的病原多样性,是研究竹黑痣病的基础工作,是进行黑痣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多样性研究以及防治措施研究的必须工作,对竹林叶部病害的预测、防治有着重要意义。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对江苏省南京市区及城郊紫金山、南京林业大学竹种园、南理工竹种园、浙江省林科院竹种园等地栽培竹种的竹黑痣病发生程度、危害竹种、与环境的关系进行调查,并采集感病的竹叶作为样品分离病原菌
1 调查区概况及方法
1.1 自然状况
南京地处长江中下游,北接江淮平原,东连长江三角洲,位于北纬31°14″~32°37″,东经188°22″~119°14″。南京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4 ℃,年平均最低气温11.6 ℃,全年积温(10 ℃以上)为4 897 ℃,极端最高温43 ℃,极端最低温-14 ℃。日最高气温≥35 ℃的高温天气,集中于6月至9月中旬,以7月中旬至8月下旬出现较多。日最大降水量198.5 mm,年平均相对湿度76%,最大月均相对湿度为81%,最小月平均相对湿度为73%,年内变化6月、7月大,4月、5月、8月、9月小。年均风速3.6 m/s,最大风速27.8 m/s,主导风向为东北西南向,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全年无霜期达200~300 d。土壤最大冻结深度-0.09 m,属于下蜀系黄壤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时间与地点。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对江苏南京城郊紫金山、南京林业大学竹种园、南京理工大学竹种园以及浙江省杭州林科院竹种园等地栽培竹种的竹黑痣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以南理工竹种园为主要调查地点
1.2.2 调查方法。路线调查与标准地调查相结合,在路线调查的基础上,对发生比较严重的病害种类,则设立标准地进行详细调查。选择3块标准地,对角线5点采样,每月定期调查观测,并分别从上、中、下、东、西、南、北各方位采叶,每株采叶10~12片。记录病害的寄主、发生情况(感病率、病情指数)及其与生态环境(气候及气象条件、竹种、林分、立地以及营林措施等)的关系等,现场拍照并采集病害标本用于分离鉴定(方中达,1998;吴云,2007)
感病率和病情指数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感病率(%)=×100
病情指数=×100
竹黑痣病分级标准如表1所示
1.2.3 病害发生程度评估。将标准地内所调查的植株的发病状况,按以下标准进行评估:轻(+):有病害发生,但并不严重;中(++):病害发生较严重;重(+++):病害发生十分严重或竹林衰败
1.3 竹黑痣病病原的研究
1.3.1 病斑的组织分离。从病枝上采集具典型症状的竹黑痣病叶片,切去病斑边缘的小块病组织(约0.2 cm),用0.1%升汞进行表面消毒15 s,然后用无菌水洗涤3次,接入PDA培养基平板,平均每个培养皿内接入3块病块组织置于25 ℃恒温箱培养,待菌落长满培养皿的3/4后用灭菌打孔器(直径6 mm)打取菌落边缘进行纯化
计算所得菌株的分离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分离率(%)=×100
1.3.2 竹黑痣病的保湿培养。选取从病枝上采集的竹黑痣病叶片,用酒精擦拭表面后,将其置于无菌的培养皿内保湿在25 ℃培养箱中培养,3 d后观察
1.3.3 室内接种试验。采集新鲜健康竹叶,用酒精擦拭表面,置于无菌的培养皿内,喷洒孢子悬浮液于叶片上,将其置于25 ℃培养箱中培养,观察发病情况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竹黑痣病症状观察
病害发生的特点是发病初期观察竹叶表面出现圆形或者纺锤形的黄红色斑点(图1A)。第2年4―5月在病斑上看到有些小黑点产生,为病菌子座。病斑外缘一圈仍为黄红色(图1B)。随着病害的发展,竹叶表面小斑点连串在一起成为椭圆形较大的病斑(图1C)。被害竹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