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病理学特征探析
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病理学特征, 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 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30例患者均为育龄女性, 近期有哺乳史, 均存在单侧乳腺肿块, 左侧17例, 右侧13例, 平均直径为(4.5±1.9)cm。17例存在不同程度的皮肤红肿现象。病理学特点以终末导管小叶单位为中心的化脓性肉芽肿性病变, 小叶内见混合性炎性细胞浸润。所有患者均采取乳腺区段切除治疗, 术后病灶愈合良好, 未见复发。结论 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与其他乳腺慢性炎症及乳腺癌的治疗方式不同, 准确的病理诊断是临床精准治疗的关键, 因此正确认识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病理学特征;分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9.025
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属于慢性乳腺炎性病变, 在临床中并不常见。由于其临床病理表现类似于乳腺癌和其他慢性乳腺炎性疾病, 在临床中经常会出现误诊问题, 对治疗极为不利[1]。为了避免误诊误治, 本文就30例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6年3月本院诊断的30例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 年龄25~48岁, 平均年龄(35.6±4.5)岁;病程6 d~3个月, 平均病程(30.5±14.2)d。28例(93.33%)患者存在生育史, 其中有23例(76.67%)具有3年内哺乳史;11例(36.67%)患者存在先天性乳头凹陷, 7例(23.33%)患者存在乳房外伤史。患者临床资料完整, 具有临床研究价值
1. 2 方法 30例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 均接受手术治疗, 标本经4%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 常规脱水、石蜡包埋, 切片, 厚度为4~5 μm, HE染色。其中26例行抗酸染色及过碘酸雪夫氏染色(PAS染色)。每例患者均经过两名资深病理医生共同诊断。辅助检查:钼靶X线摄影检查、乳腺彩超检查、血常规检查
2 结果
2. 1 临床表现 30例患者均存在单侧乳腺肿块, 左侧17例, 右侧13例, 肿块质硬韧, 直径在3.2~9.5 cm, 平均直径为(4.5±
1.9)cm。17例存在不同程度的皮肤红肿现象, 有3例患者出现了乳头溢液的情况
2. 2 钼靶X线摄影检查结果 30例患者均存在的直接征象为肿块影(致密影及局灶性非对称影, 其中以局灶性非对称影最多见);彩超结果显示不规则高密度肿块阴影, 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呈毛刺状, 代表性改变为纵横交错、粗细不等的管状无回声。血常规检查未出现白细胞升高的现象
2. 3 病理大体观察 肿块无包膜且边缘不清晰, 切面灰白灰黄色, 质韧, 可见大小不等脓腔, 挤压有脓性分泌物。镜下观察:本组30例患者均出现了以终末导管小叶单位为中心的慢性肉芽肿性病变, 小叶内见混合性炎性细胞浸润, 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另见单核、淋巴及浆细胞。病变呈多灶、散在分布。其中有26例(86.67%)伴有中性粒细胞的小脓肿;28例患者(93.33%)小叶病变由于融合现象逐渐失去了原有结构, 且出现了脂质吸收的现象。特殊染色:抗酸及PAS染色均未见分枝杆菌及真菌。治疗与预后:本组30例患者均行乳腺区段切除, 术后患者未出现复发, 治疗有效率为100.00%(30/30)
3 讨论
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与乳腺导管扩张症、结核等慢性乳腺炎性病变在临床治疗上存在区别, 正确诊断至关重要。由于该疾病在临床中的发病率较低, 且其病因尚不明确, 一般认为属于自身免疫性无菌性炎症, 使用抗生素无效, 使用皮质激素可在短时间内发挥作用, 但是具有较高的疾病复发率[2], 临床仍以手术治疗为主。也有部分临床研究认为该疾病的发生与患者使用避孕药物、乳汁的刺激、创伤、化学刺激等有关, 这些情况可能会引起肉芽肿反应, 破坏小叶结构[3], 在本组研究中7例患者存在乳房创伤史, 3例存在乳汁淤积
本组通过对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回顾性分析, 认为该病有以下特点:①发病人群多为30多岁女性, 尤其是存在生育史的妇女, 距离末次妊娠约3年, 病程约3个月。②多数单侧乳腺受累, 从乳腺外周部向乳晕区发展, 肿块界限不清, 质地硬、韧。先痛后肿。③若有女性激素药物使用史(如避孕药物)、乳房外部创伤史、乳汁淤积, 可存在病发可能。④石蜡切片检查结果是疾病诊断的最终参考结果[4]。⑤其病变一般以终末导管小叶单位为中心, 炎细胞由组织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构成, 可见微小脓肿形成[5]。⑥该疾病与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