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番的南洋生产与变奏:马华文学的异族镜像
贾颖妮
内容提要l 马华文学的异族镜像可视为“番”的南洋生产与变奏,折射出“流
散”于异域的华人所携带的文化在遭遇异质性文化后传播的“脉象”。从殖民时代到
后“五·一三”时期,马华文学的异族书写不断拓展与开掘,展现了复杂的族群权力
关系以及华族心理的调试与转折,对其进行爬梳可以探求多元文化相处和融合的
得失,从中寻求带有某种规律性的相处、融合途径,有利于不同民族以更加包容和
理解的心态来重新认识彼此,对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族裔文学发展提供某种参照性
的经验。
关键词: 番南洋马华文学异族镜像
在马华文学①中,常用“唐”和“番”来表示“中国的”和“外国的”的概念,并由此构成了一
系列表示“中国的”和“外国的”的词语。例如“唐山、唐人、唐人街、唐人话(中国话)”,“过番
(出国)、番客(华侨、华人)、番婆(外国女人)、番仔(外国人)、半菜番(混血儿)、番话(外语)、
番文(外文)”等等。“番”成为马华文学中言说异族的套话。“番”所内含的文化秩序(“华一夷”
秩序),对异族书写产生了深刻影响,并随着华族的政治处境、身分认同、文化取向、国家感情
等的变迁不断调试,使马华文学的异族书写呈现不一样的镜像。
“番”字语义溯源
《说文解字》对“番”的解释是:“番,兽足谓之番。从采;田,象其掌。”‘冁《汉语大词典》,至
迟在宋代用“番”来称呼少数民族或外国。如宋代周密《齐东野语·洪军畴》:“宋臣,宦寺之贪
黠者也……搂揽番商,大开贿赂。”③用一个与野兽相关的词来指称人,内蕴着“夷夏之辨”的
文化秩序,是对少数民族或外国人的蔑视,把他们视同野兽一样未开化的野蛮人。“夷夏之
①本文所讨论的“马华文学”是指马来西亚(含1965年之前的新加坡地区)华人用华文创作的文学作品。
②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28页。
③罗竹凤主编《汉语大词典》第七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第1358页。
59
.民教天乎研免.2015年4期
辨”与古代中国人的天下观密切相关。他们想象: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大地像一个
棋盘,由中心向四周不断延伸,地理空间越靠外缘,就越荒芜,住在那里的民族就越野蛮,文
明的等级也越低,叫做南蛮、北狄、西戎、东夷。①‘‘番”与夷、戎、蛮、狄同为一类,是以中原王朝
为核心的古代“中国”对“化外”的“四方万国”“非我族类”的概称。在这样的天下观基础上,古
代中国形成了以朝贡体制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中国与南洋的关系,亦按照传统观念,限制在祖宗朝贡体制的框架中。在以“中国一四方”
“华夏一边缘”为特征的古代族群关系宏观格局下,南洋显然处于华夏文明的“化外之域”。据
《汉书·地理志》记载,早在汉代,已有译使前往东南亚。他们的目的除了进行贸易,更主要的
是耀武海外,令诸国奉正朔,来贡献。而南海诸国在汉武帝时就皆来朝贡。啦后来的两千年
历史中,这种传统政策始终未变。
今人所说的南洋,前人称为东西洋。南洋之称,推测最早出现在清初陈伦炯《海国闻见
录》之《南洋记》一文中。聪海国闻见录》一书,是陈氏根据亲身经历及咨询海外商贾所得之记
录。书中已有对南洋土著的记载:“番皆无来由族类,不识礼仪,裸体挟刀,下围幅幔。”莲在“衣
冠华夏”人文视野下,裸俗土番自是粗野不文,迥异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
《海国闻见录》成书于1730年,在序言中陈伦炯提到编写该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向那些
欲赴海外的商贾提供宝贵的资料,使经商的人知道“备风潮、警寇掠”,宣扬清朝统治者“保民
恤商之德意”。可见,对土番的描述是为中国沿海的经贸活动扫除障碍,并无深入了解其文化
的动力与兴趣,于是直接把他们归入“无来由”的种族,以“番”名之。
其后,谢清高的《海录》也颇多对南洋风土人隋的记载。谢清高18岁便随外商海船漫游南
洋群岛各地和世界各国,对南洋当地土著亦有了更多了解与描述:“土番居埔头者,多以捕鱼
为生……其居山中者,或耕种,或樵采,穷困特甚。上无衣,下无裤,唯剥大树皮围其下体。亦无
屋宇,穴居野处,或于树上盖小板屋居之。凡土番俱善标枪。标枪者,飞枪也,能杀人于数十步
外。出入常以自随,乘便辄行劫杀人。”“沙喇我国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