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薏苡黑穗病发病情况及其病原菌分离鉴定.docVIP

贵州薏苡黑穗病发病情况及其病原菌分离鉴定.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贵州薏苡黑穗病发病情况及其病原菌分离鉴定

贵州薏苡黑穗病发病情况及其病原菌分离鉴定   摘要 为有效防治薏苡黑穗病,提高薏苡的质量和产量,通过抽样调查薏苡黑穗病的发病情况,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得到薏苡黑穗病病原菌,结合形态学描述、ITS序列比对分析该菌。结果表明:薏苡不同品种(系)之间的感病情况存在差异,同一品种在不同区域的耐病性也不尽相同。此外,结合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得到该病原菌为薏苡黑粉菌 关键词 薏苡黑穗病;发病情况;病原菌;分离鉴定;贵州地区 中图分类号 S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2-0102-02 Abstract For controlling job′s-tears smut,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yield of Coix lacryma-jobi L.,surveyed morbidity of job′s-tears smut,obtained job′s-tears smut by tissue separation,and analyzed the bacteria in combiation with morphological description,ITS sequence alignmen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ccurrence situation of job′s-tears was different among different varieties (or lines) of Coix lacryma-jobi L.,the same varieties in different regions also had different diseased resistance.In addition,we identified the pathogen of job′s-tears was Ustilago coicis Brefeld combined with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ith molecular biology methods. Key words job′s-tears smut;morbidity;pathogenic bacteria;identification;Guizhou Area 薏苡(Coix lacryma-jobi L.),又名?玉米,属于禾本科(Poaceae)薏苡属(Coix)。薏苡作为一种药食兼用作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被誉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1]。虽然国发[2012]2号文件已将薏苡列为贵州特色发展的主要作物之一,但是贵州地区常年雨量充沛,时空分布不均,3个多雨区之一位于省之西南部,降雨日数较多,相对湿度较大。而水分是影响薏苡黑粉菌厚垣孢子萌发的主要因素之一[2]。薏苡在种植过程中易感染薏苡黑穗病,严重制约着薏苡的产量和品质。薏苡黑穗病是由薏苡黑粉菌(Ustilago coicis Brefeld)引起,病原属于担子菌亚门;该病易感染,分布广,在大多数国家均有报道[3-4]。据1957年、1958年进行的田间调查,发现薏苡黑穗病危害十分严重,大田的平均病株率达80%~100%,病瘿率达50%以上[5]。随着薏苡感病杂交种的推广,连作薏苡的增加,薏苡黑穗病害不断蔓延、加重,以致薏苡产量丧失严重。因此,笔者就贵州地区薏苡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以及不同品种间黑穗病进行调查分析,并将薏苡黑穗病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旨在摸清薏苡种植区病情发生情况,为该地区的薏苡黑穗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薏苡黑穗病发生情况调查 供试材料为Y83、Y160、Y164,共3个品种(系);各品种(系)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调查时间为2014年5―10月及2015年5―10月;调查地点位于贵州省兴义市、兴仁县、贞丰县、晴隆县,以主栽区兴仁县为主。选择历年薏苡黑穗病发病较重的种植区进行调查。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10株,每个品种4个重复,调查薏苡黑穗病发病率和严重度 1.2 薏苡黑穗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病原菌的分离采用组织分离法及单孢分离法。病原菌的形态鉴定参考《中国真菌志》第十二卷的“黑粉菌科”描述进行。病原菌的分子鉴定运用通用引物ITSl(5′-TCCGTA-GGTGAACCTGCGG-3′)和 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3′)一对引物进行病原菌的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的扩增,连接转化后对阳性转化子进行克隆测序;利用软件DNAStar的MegAlign程序和NCBI上的Blastn程序进行序列比对分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