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赣南采茶戏之由来.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赣南采茶戏之由来.doc

浅谈赣南采茶戏之由来   赣,缘于境内有两条江,一条章江,一条贡江,章、贡两江在赣州汇合成为赣江,江西省由此简称“赣”,章贡两江流域也称为赣南。赣南采茶戏是在赣南三万九千多平方公里这片土地上,伴随着七百九十多万客家儿女的生存与繁衍产生发展起来的。它是江西采茶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客家特色,故有“中国戏曲百花中的一朵奇葩” 的美誉。   赣南,自古盛产名茶,据有关文献记载,赣县自宋朝起则有名茶列为“贡品”。安远县的九龙茶,清雍正五年,取以作贡,计正额六十斤。每年阳春三月,闽、粤等省茶商,云集于此,采购春茶。   茶女采茶时,常唱“采茶歌”,后发展成联唱形式的“十二月采茶歌”。在赣南流行的主要有三种,从正月唱到十二月的叫“顺采茶”,从十二月倒过来唱到正月的叫“倒采茶”,唱春夏秋冬的叫“四季茶”。这些茶歌受粤东采茶灯以及当地马灯、龙灯、摆字灯等民间灯彩艺术的影响,又加以茶篮纸扇等为道具,载歌载舞,而发展成为采茶灯,人称“茶篮灯”。从采茶歌到茶篮灯,表明它已经开始把歌舞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虽然还是属于一种没有情节的集体歌舞,却在向采茶戏发展中,迈开了第一步。明末清初,随着茶业兴隆,茶篮灯又进一步发展成为具有唱、做、念、舞的采茶戏。   早期的采茶戏,内容简单,主要表现为采茶,口唱“十二月采茶歌”手持茶篮,原是十二个采茶女由两个男队首带领的采茶队,缩减为二女一男(女的叫大姐、二姐,男的叫茶童),边歌边舞,丑角茶童手摇纸扇,穿插打诨,剧名叫《姐妹摘茶》。后又增加了开茶园、炒茶、盘茶(问茶名,报茶名)、送茶下山、卖茶等细节。还有的剧目是姐妹送茶童哥下山卖茶,如《送哥卖茶》等。由此演出形式和剧目的形式,很快就传遍赣东、赣西和赣中,后远至闽、粤、湘、桂部分地区。   后来,又被当地灯彩所吸引,使得演出上更加新颖,如《板凳龙》增加了一个老娘和打鞋、绣花、捉迷藏、玩香火龙等情节,发展成一个较完整的小戏――《耍香龙》。   赣南灯戏和采茶戏都是在《姐妹摘茶》和《板凳龙》这两个“两旦一丑”的早期剧目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不过一个是用采茶戏灯的形式来表现茶农的劳动生活,另一个则是用龙灯形式来表现农家儿童的欢乐嬉戏。由此后来一路发展成“灯戏”,另一路则脱离灯彩形式而衍为“采茶戏”。   灯戏始终保持着《姐妹摘茶》、《送哥卖茶》这种茶篮灯的艺术形式,但在内容上却增加了茶商与茶农之间买茶卖茶的情节。如:朝奉别妻,途中落店,闹五更,报茶名,尝茶议价,送茶下山,运茶回程等情节。最后发展成为整本大戏《五龙山摘茶》(亦名《九龙茶灯》),剧中人物由五人增到十三人,行当较齐全了,音乐伴奏少用丝弦,多用唢呐,其班社称“灯班”。   采茶戏则是在《姐妹摘茶》和《板凳龙》的基础上,渐离灯彩形式,而与其他民间艺术结合发展起来的,内容亦非单写采茶的生活,而是创作出大批两旦一丑和一旦一丑的生活大戏,其题材远比灯戏广泛。有些小戏充实情节和唱白后成为整本小戏,号称“四大金刚”的传统剧目《四姐反情》、《卖杂货》、《大功夫》、《上广东》两旦一丑即可演出,有“三角成戏,小丑当家”之称。这路戏不用唢呐吹腔,是用“勾筒”的正反弦随腔伴奏,其班社称“三角班”。   “灯戏”和“采茶戏”是赣南采茶戏同源异流的两大组成部分,明末清初孕育形成,盛行于乾隆年间。当时的南城关照在南安府冯尉招饮席上所作的一首诗云“嘈杂弦声唱采茶,市儿先已语言哗。”(《听雨斋诗集》)由此可见那时采茶戏已有丝弦伴奏,并盛演于城市。   乾隆元年,江西巡抚下令禁演采茶戏。据道兴四年《宁都直隶州志》载:“禁搬演采茶,蛊人耳目,查采茶亦名三角班,妖态淫声,引入邪僻,最为地方之害。向来老成绅耆及公正之乡约,每相诫不许入境,远近传为善俗。近来竟有听许扮演者,应拘该管约保重惩,以息为此。”采茶戏正兴,竟遭严禁至此,灯戏社班,因规模较大等原因而逐渐衰落。   清朝中叶,灯戏在职业班社中便已失传,只是在安远、赣县、于都、南康、瑞金等少数县的偏僻地区,由民间艺人组织的“自乐班”继承下来。而采茶戏则因其班社简小之利而得以在禁区里生衍,并迂回于赣、粤、闽边境,一直坚持到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又迎来了新的春天,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赣南采茶得到进一步发展。从理论上规范了采茶戏的内容,音乐上进行改革包装,以赣南“送郎调”为主的曲调改编了红遍了南北的《十送红军》。还有先后整理出传统剧目近百个,优秀传统小戏《?妹子》、《补皮鞋》、《老少配》等久负盛名。《怎么谈不拢》、《茶童戏主》、《莲妹子》等拍成电影电视,《山歌情》、《长长的红背带》、《围屋女人》、《快乐标兵》等获国家级大奖、文化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以及“92-93”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华新剧目奖。小戏常进中南海怀仁堂、人民大会堂小舞台、国家大剧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