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人转唱腔.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二人转唱腔.doc

论二人转唱腔   二人转唱腔素称“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也有人说它拥有“曲牌多达400余支”。尽管这些都是象征性的说法,如认真逐个落实难免牵强附会,但它们在力图表明二人转唱腔的曲牌异常丰富这一点上,的确是真实的。   一、勇于吸收,善于融合   勇于吸收是二人转艺术的优良传统。但起步时它基本是收罗一切不厌其多,不计较品质如何,是否同类,即有多少一并容纳,兼收并蓄。民歌资源富足,旋律性强、个性鲜明能与长于叙事的固有曲牌相辅相成,起色彩调剂作用。二人转先辈艺人出身民间,对民歌了如指掌,所以吸收的最多。   1.二人转的小帽、小曲基本都来自民歌,数量多得难以统计,其中,以《月牙五更》、《放风筝》、《送情郎》、《下盘棋》、《张生游寺》、《尼姑思凡》等最流行。   2.有不少民歌已经成了二人转的专用唱腔、杂调。如二人转《小王打鸟》中的“有苗眉懒观鱼湾景”、拉场戏《王员外休妻》中的“王青云走上前慌忙搀起”、《美女恩情》中的“一更里有学生懒读书文”、《观音赐箭》中的“只见老母坐在莲花盆”等,都用[盼情郎调]演唱。   3.民歌的曲调片断与二人转固有曲牌聚成集曲。如[胡胡腔]夹集民歌[对花]的曲调片断而形成的[对花胡胡腔],拉场戏《小天台》中的[丫鬟下楼调]系由民歌[妈妈好糊涂调]与[捡棉花调]各一部分接集而成,[西厢?红娘下书]中“瞧溜溜溜瞧,看溜溜溜看”那排子唱段的[小悲调――慢西城]则揉进了民歌[东北风]的部分旋律。   4.根据曲目的故事情节需要,有的必须穿插某些民歌。如二人转《蓝桥》蓝瑞莲打水时必唱《打水歌》(原词原曲),拉场戏《小天台》中韩湘子装扮成的疯老道必定给林英、小丫环唱《拉洋片》(原词原曲),拉场戏《瞎子逛灯》中的秧歌队必唱原词原曲的民歌如《放风筝》、《小拜年》、《寡妇难》等。   二、吸收东北大鼓等曲种的曲牌   二人转曾经从东北大鼓、西河大鼓、河南坠子、太平歌词等曲种中吸收过唱腔。涉及的曲种虽然如此广泛,但有的吸收得多,有的则吸收得少;有的已被众多二人转艺人接受通用于二人转曲目,有的则仅仅是少数艺人自己演唱;有的曲牌沿用至今已经二人转化,而有的则早已被摒弃。在这些曲种中,被吸收得早、容纳得多、融合得好、时至今日依然向其吸收的,当首肯东北大鼓。   1.东北大鼓早已在二人转中扎根、开花变为[四平调],成了可与[武咳咳]并列的主要唱腔之一。   2.[大鼓四平调]也来自东北大鼓,曾经是二人转的常用曲牌之一。用此曲牌演唱的《蓝桥》中的“小公子打官司”唱段,20世纪中叶相当流行又原词原曲成了民歌。东北大鼓中的辅助曲牌[慢西城]、[英雄悲]于20世纪70年代才被二人转吸收,但它们委婉、柔媚、细腻、幽雅的风格弥补了二人转唱腔的不足,使二人转固有的粗犷、质朴、高亢、红火的唱腔风格得以调剂,所以演员爱唱、观众爱听,时至今日依然在二人转的传统、新编曲目中盛行。   三、吸收喇叭戏、皮影戏、评剧等剧种的唱腔   1.喇叭戏是流行在辽宁海城一带的戏曲剧种,其演出形式等与拉场戏相似。拉场戏曾将喇叭戏的代表剧目《赵匡胤打枣》、《王婆骂鸡》全搬了过来。不仅一成不变地照原样唱照原样演,而且《赵匡胤打枣》中的唱腔还被二人转吸收成了常用曲牌[打枣调],用它代替了原来用于曲目起头处的[喇叭牌子――吱儿调],至今仍然十分流行。《王婆骂鸡》中的独有曲牌,也被某些新创作的拉场戏吸收,演唱效果极佳。   2.二人转、拉场戏都向皮影戏中的“此地影”(流传于当地的土影戏)吸收过唱腔;二人转演传统曲目时,有的下装(丑)一边唱“影调”一边模仿皮影人的动作,意在博观众一笑。   3.评剧与二人转本是同根生,虽然评剧已经成为戏曲剧种、唱腔已变为板腔体,二人转仍旧属于曲艺范畴、早期唱腔基本是曲牌体,但两者是同一母体(冀东莲花落)的孪生兄妹,所以二人转向评剧吸收唱腔是自己家里的事,自然运作起来方便、顺遂。   综上所述,在二人转步入成熟阶段,先辈们对那些陈旧、粗俗的不断淘汰,时兴的、好的被吸收保留,不断地吐故纳新,不断地吸收经验,使二人转这门艺术被广大群众所接受,成性为东北乃至全国的一朵亮丽的艺苑奇葩。   责任编辑 王庆斌 3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