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薯类作物的消长研究.pdfVIP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瞻“缸薯乏●第=屠置际研讨会 四川薯类作物的消长研究 陈虹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610066) 红薯亦称番薯,俗称红苕。由东南亚传入中国是在明末,传入四川途径亦略与玉米相同,即云南、东 南二路,而陈树平先生则认为由云南经川西南传入成都平原,再逐渐向JJ,I东其它地区蔓延【l】。笔者不同意 这一看法。 根据文献记载,最早栽种红薯的是雍正年间的成都府【2】,而这里正是康雍复垦时两广、闽赣、湖广人 民最早移入的地方,当时在移民的家乡早已普及玉米、红薯,并“以当米谷”、“赖以充饥”,他们不可 能不带来这些作物。根据引种时间早、居民来源多系东南移民情况来看,成都平原的红薯与其说是传自 川西南,倒不如说和玉米一样是直接传自中国东南地区。章楷先生也持这个看法,他还指出“时间当在十 七世纪后期或十八世纪前期【3】,,,这正是康雍时代。乾隆十年,陕西开始从四川购觅薯种f4】:可见l四Jll红 薯已有名气,乾隆中成都平原以北的什邡县已有了丰富的种薯经验【51:嘉庆时平原以南的邛州亦有了红 薯的记载【61:反映出乾嘉拓殖时盆西区已开始广泛引种。 盆中地区的红薯也是直接由东南移民带来。因为嘉庆二十年修纂的《资州直隶州志》说:“先是, 资民自闽、粤来者始嗜之,今则土人多种,以备荒。” 在盆东川江沿岸,红薯的传入更有详细记载:“吴清风,字风舞,湖南宁乡人。乾隆时,偕其父母及两 弟来(云阳)县北安乐坪僦屋以居。……昼出为人佣,夜归属荒地,莳芋(洋芋)、薯(红薯)以给食。月黑则 燃薪继之,……家渐饶衍,殖产逾万金m。”在奉节,红薯也是“乾嘉以来渐产”【3】。在忠州,道光六年 修成的州志(卷4)说:“近则处处有之。” 在盆东南山区,乾隆三十五年,黔江令翁若梅收到故旧陈世元(福建人)的《金薯传习录》,“爰进里 老于庭,出是书示之,告以种植之法与种植之利”,动员种植红薯【9】。 以上几条史料,可以说明红薯在乾嘉拓殖时代已渐渐传入盆地及周边许多县份,但它既不是从成都 平原,也不是从川西南地区,而是同玉米一样,系由湖广或东南沿海直接传来,这种与以往以成都平原为 中心向东放射的不同的传播方式,是与清中叶规模大、时间长、移入范围广的入川移民浪潮相一致的。 当然,川西南地区以毗连云南而孤悬于盆地之处的缘故,完全有可能如阿树平先生所说,从早在万历 年间就已种植红薯的姚安府等地传入——尽管尚未发现乾隆中叶以前引种红薯的记述。乾隆时,沿川滇 交通线红薯大盛,拿当时人的话说:“即以蜀中论,子不见西南诸壤,翠叶紫茎累累而秋实者非薯乎!” 【1o】之所以拘限于川滇交通线,是因为那是汉区,彝区则因高寒不宜红薯生长,所以魏源《圣武记·兵事余 记》所提及的彝区五种粮食作物中,没有红薯,今亦不产。 道光十八年川中大灾之后,红薯亦得在盆地迅速推广。除了反映在该年及以后成书的方志中普遍载 有红薯而外,还反映那些记载都突出了种植规模之大、济生作用之重,与以往的记载不同。如《仁寿县新 志》(道光十八年修)卷2说:“邑人于沃土种百谷,瘠土则以种苕,无处不宜。”《内江县志要》(道光 30 哭寂“缸暮之●”簟=届重际研讨会 PQdIalOR¨,t¨酗*-.d咖帅“on■$4nillmww O哪You.rh$vnNn 24年续修)卷l说:“(红薯)近时山农赖以给食。”道光二十五年的《蓬溪县志》卷15则说:“(红薯) 居民与稻并重,冬藏土窟,足供数月之食。”甚至在盆地边缘的武隆县,也是“贫民资以食焉”【l¨。 近代四川红薯布局恰好与玉米相反。红薯在盆地周边较少种植,盆地中部海拔800米下地区种植较 多,占红薯总面积80%左右,多分布在南充、绵阳、内江等丘陵区,种植面积都在2万顷以上【121。其原因 主要是四川丘陵为紫色砂页岩风化土,疏松肥沃,通透性好,磷、钾含量相当丰富,很适宜红薯生长。又由 于红薯喜温暖、畏寒霜,很少能在海拔i000米以上山区正常生长,故极少传入川西、川西南中山区。1949 年四川红薯种植面积约13.2万顷,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9.3%。 参考文献 [1]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3期载 [2]黄廷桂等《四川通志》(雍正十一年修)卷38 [3]章楷《番薯的引进和传播》,《农

文档评论(0)

zhanglaif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张来法,1962年生人,山东农业大学农业教育本科学历,嘉祥县农业局农业经济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济宁市十大科技精英、市百名优秀科技特派员、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县招商引资先进个人称号。共获市级以上农业科技成果15项,核心期刊发表科技论文46篇。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