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制剂理论-简化版的.ppt

  1.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6-制剂理论-简化版的

第六章 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主要教学内容(2+2学时); 掌握常用药物溶剂及其基本参数(介电常数、溶解度参数)、药物溶解度、溶出速度的基本概念以及药物溶液的主要性质; 掌握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概念、分类、主要理化性质(CMC、HLB)、生物学性质及其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掌握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基本概念、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以及药物制剂稳定性的主要试验方法; 掌握药物的生物药剂学分类、药物给药途径和剂型设计确定的基本原则,药物制剂处方设计前工作的主要内容,熟悉药物处方的优化设计方法和网络药学信息资源的获得方法。;第一节 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 药用溶剂的种类与性质 1.1 药用溶剂的种类 水溶剂 水是最常用的极性溶剂。其理化性质稳定,能与身体组织在生理上相适应,吸收快,因此水溶性药物多制备成水溶液。 非水溶剂(有机溶剂) 醇类 这类溶剂多数能与水混合,如乙醇、甘油、丙二醇等。 醚类 如二乙二醇二甲基醚等,能与醇类溶剂混溶。 酰胺类 如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能与水和乙醇混溶。 酯类 如醋酸乙酯、油酸乙酯、肉豆蔻酸异丙酯、苯甲酸苄酯等 植物油类 如豆油、玉米油、芝麻油、花生油、红花油等,可作为油性药物的溶剂或作为乳剂的油相。 烃类 如丙烷、丁烷、己烷、环己烷、石油醚、液体石蜡等。 亚砜类 如二甲基亚砜,能与水、乙醇混溶。 ;1.2 药用溶剂的性质; 溶解度参数(solubility parameter) ;2. 药物溶解度与溶出速度 ;2.2 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 增溶和增溶剂;助溶和助溶剂;潜溶和潜溶剂;3. 溶出速度及影响溶出速度的因素;4. 药物溶液的性质与测定方法 ; 溶液的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 当半透膜的一侧为药物溶液、另一侧为溶剂时,溶剂一侧的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进入溶液一侧,直至达到平衡,这时半透膜两侧所产生的压力差即为溶液的渗透压。 毫渗透压摩尔浓度(mOsmol/kg) 毫渗透压摩尔浓度(mOsmol/kg)=( 每千克溶剂中溶解溶质的克数(g)*n /溶质分子量)*1000 n为溶质分子溶解时生成的离子数 ;渗透压摩尔浓度比 药物溶液与0.9%氯化钠溶液渗透压摩尔浓度的比值称为渗透压摩尔浓度比。 渗透压摩尔浓度比= OT /OS OT为药物溶液的渗透压摩尔浓度 OS为0.9%氯化钠溶液的渗透压摩尔浓度 渗透压比为1时为等渗溶液,大于1时为高渗溶液,小于1时为低渗溶液 渗透压对生理的影响 大量注入低渗溶液,会导致水分子进入红细胞,使其破裂,造成溶血;大量注入高渗溶液,会导致红细胞脱水,使其萎缩。;生物体内的不同部位的pH值 血清和泪液的pH值约为7.4,胰液的pH值约为7.5~8.0,胃液的pH值约为0.9~1.2,胆汁的pH值约为5.4~6.9,血浆的pH为7.4; 一般血液的pH值低于7.0或超过7.8会引起酸中毒或碱中毒,应避免将过低或过高pH值的药物溶液输入体内。 考虑到pH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对于不稳定药物可适当放宽pH的范围。 ;第二节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概念;1. 概 述 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即使在很低浓度时也能显著降低表(界)面张力的物质。 随着对表面活性剂研究的深入,一般认为只要在一定浓度下能显著改变溶液的表(界)面张力,或与此相关、由此派生的性质的物质,都可以划归表面活性剂范畴。 ;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分子的一端为非极性亲油的疏水基,称为亲油基;分子的另一端为极性亲水的亲水基,称为疏油基。 亲油基一般为C数大于8的烃链或含有杂环或芳香环的碳链 亲水基团常为极性的基团,如羧酸、磺酸、硫酸、氨或胺及其盐,也可是羟基、酰胺基、醚键等 ;两类结构与性能截然相反的基团分处于同一分子的两端并以化学键相连接,形成了一种不对称的、极性的结构,因而赋予了该类特殊分子既亲水、又亲油,而不是整体亲水或亲油的特性。表面活性剂的这种特有结构通常称之为“双亲结构”(amphiphilic structure),表面活性剂分子因而也常被称作“双亲分子”。 ;2.1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2.2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2.3 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2.4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3. 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与生物学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