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先秦“焉”的演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先秦“焉”的演变.doc

浅析先秦“焉”的演变   摘要:本文认为焉的本义是鸟名,但已废。假借为指示代词后,主要作补语。当指代内容不确定时,就成了疑问代词。居于句末且指代对象虚化时,就向语气词发展。居于句中、指代对象虚化或消失,承担语境义就发展为连词;承担短语结构义就发展为介词。居于形容词或副词末,指代内容虚无,就演变为词尾。   关键词:焉;演变;指示代词   中图分类号:K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064-03      先秦的焉是个功能、词性都比较复杂的词。在先秦,焉就已经发展为一个相当成熟的词。从词性上来说,既可作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又可作语气词、连词、介词以及构词成分――词尾;从语法功能上来说,可以作补语、状语,宾语。我们认为,焉的这些词性、功能都和焉在句中的位置有很大的关系,正如向熹所说“某些实词虚化为虚词或某一类虚词转化为另一类虚词,往往和它们在句中所处位置密切相关。”本文就从位置,功能、词性三个方面来阐述先秦的焉。   一、先秦焉的词性、功能   要想说明焉的词性及功能,先要明确焉是不是兼词。主要有以下三种看法:①有人根据王引之《经传释词》:“焉,犹于是也。”和马建忠《马氏文通》:“焉代于是者,指事也;代于此者,指地也;代于之者,指人也。”等的论述,认为焉是兼词。②有人认为焉本身就是指示代词,作补语是它常见用法,不是兼词。③还有一种是调和这两种观点的,如姜宝琦(1996)认为:“(焉)应属于特殊的指示代词――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它们内含两个词,相当这两个词组成一个结构……”我们认为,第一种训焉为“于是、于此、于之”,是从训诂方面来说,对于词义的解释是恰当的,但由此而迁移到语法上来说是兼词,却不可取。第三种看法看到了焉作指示代词充当句法成分的复杂性,但由此而把一个词等同于一种语法结构,也是不可取的。有人持第二种看法,并严格区分焉和之,认为焉作补语,之作宾语,如杨丽忠、梁振杰的《焉与之辨》。我们觉得这又太绝对化了,不符合语言的事实。其实在先秦,焉常作补语,也有少数作宾语的例子,如“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知之,圣人也”《荀子?仲尼篇》。之常作宾语,也有作补语的例子,如《左传?隐公元年》:“请京,使居之”。因此,我们认为指示代词的焉是以作补语为常,间或作宾语,不是兼词。我们下文所说的指示代词焉,包括其他人所说的兼词焉。   (一)指示代词焉   先秦指示代词焉从位置上来说主要处于句末,少数在句中。从功能上来说主要作补语,可译为“于之、于此、于是”;也可作宾语,相当于“之”。   1、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尚书?牧誓》   2、所谓伊人,于焉逍遥,所谓伊人,于焉嘉客。《诗经?小雅?白驹》   3、惜哉,不仁之于人也,祸莫大焉,而由独擅之。《庄子?渔父》   4、又西百二十里,曰浮山,多盼木,枳叶而无伤,木虫居之。有草焉,名曰熏草,……《山海经?西山经》   5、今楚父死焉,国举焉。《荀子?强国》   6、天下无隐士,无遗善,同焉者是也,异焉者非也。《荀子?正论篇》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8、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老子?三十四章》   9、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荀子?大略篇》   10、夫子何命焉为?《墨子?公输》   例1作补语,表处所,已轻微虚化,处于句末。例2是作宾语,表处所,处于句中。例3作补语,引出比较对象,处于分句末。例4作补语,表处所,处于分句末。例5前一焉作补语,表处所,处于分句末;后一焉作补语,引出主动者秦国,处于句末。例6两个焉作补语,指人(尧舜),处于句中。例7作补语,指代范围(三人),处于句末。例8作补语,指代事物,处于句中。例9两个焉作补语,一个在分句末,一个在句末,指代时间(死时)。例10复指宾语“何命”,提前,在句中。   可以看出先秦的指示代词焉位置灵活,可以在句中、句尾,没有在句首的。功能上可作补语,宾语,还可复指宾语。指代的内容广泛,可指处所、时间、人物、对象、范围等。   (二)疑问代词焉   疑问代词焉常处于句首,也可在句中,可作状语,译为“哪里”,“怎么”;也可作宾语,译为“哪里”。最早见于《诗经》。   11、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诗经?伯兮》   12、人焉瘦哉?人焉瘦哉?《论语?为政》   13、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14、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孟子?梁惠王上》   15、怀联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楚辞?离骚》   16、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战国策?齐策》   例11、例14处于句首,作状语,问处所。例12、15、16处于句中,作状语。例13作宾语提前,处于句中。先秦疑问代词焉相当于疑问代词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