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圆厚重话唐瓷.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浑圆厚重话唐瓷.doc

浑圆厚重话唐瓷   自商周时期出现瓷器至唐代已经历了2200多年的时间,在这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瓷器制作也逐渐成熟起来。唐代是陶器和瓷器一个重要的分界岭,这个时期的瓷器已经趋于成熟。唐代的瓷器窑从原始的陶窑真正的转变成瓷窑,完全脱离了陶窑的结构,窑温也大幅度提升,这个时期的窑温最高可达到1200多度,瓷胎质地坚硬,瓷土洗练精细,瓷化程度很高。   唐代自高祖李渊立国至结束历经了280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国祚传至太宗李世民的手中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贞观之治”的诸多改革措施,使得唐朝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武后时期虽然经过了一些动荡,但国力并未受到影响;至玄宗李隆基时期国力进一步加强,成就了“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后开始衰落。唐代国力强盛社会稳定,诸多领域得到长足发展。瓷器的烧制也有了质的飞跃。这个时期各地的瓷器窑口如雨后春笋呈遍地开花之势,四大名窑已具雏形。主要有两大派系,北方以邢窑、定窑为代表,主要烧制白瓷、黄釉瓷、酱釉、黑釉瓷为主。南方主要有越窑、长沙窑,越窑以烧制青釉瓷器为主,极富盛名,因而有“南青北白”之说。长沙窑主要烧制釉下褐彩、绿彩和贴塑的黄釉为主。   邢窑在今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古称邢州,故而得名。定窑在河北保定曲阳县,古称定州,故而得名。越窑在浙江绍兴一带,春秋时期为古越国,至唐代称越州,因而得名。长沙窑今在湖南长沙市一带。唐代瓷器被收藏界称之为“高古瓷”,以浑圆厚重古朴大气而著称,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唐代瓷器以罐、碗、执壶、炉、注子、托盏等为主,釉色以单色釉为主,其中有白、黄、酱、黑、青、釉下褐彩、三彩等。唐代的瓷器瓷胎较为致密,瓷胎坚硬,瓷化程度高。尤其是一些精品与宋代官窑器相比毫不逊色,唐代瓷器以民用品为最多,胎骨呈灰白、青灰或者红褐色。大部分器物上饰以化妆土,这种化妆土其实就是一种精细的瓷浆,这种瓷土浆比瓷器胎骨要细密,把这种化妆土浸沾在器物之上,很好的弥合了胎骨的缝隙,这样不仅大量的节省了釉料,而且还达到了美观的效果。一般在胎釉的结合部均可以观察的这种痕迹,这是唐代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唐代瓷器的制作也采用粉碎、筛检、淘洗、水浸、堆腐、碾压、揉搓、拉坯、立坯、成型等工艺,但是由于这个时期的筛目较大,瓷土还不能达到十分精细的程度,所以胎骨还显得有些粗糙,陶土颗粒比较大,胎体比较厚重,烧制成型后有一种古朴粗犷之美。   唐代瓷器大多采用沾釉和荡釉工艺,器物内侧满施釉,外侧施釉一般不到底,也称之为半施釉。因入窑高温焙烧时,釉面液态化,大多有流动的痕迹,我们收藏界称之为“滴泪痕”,由于这个时期的瓷器采用了饰用化妆土的工艺,有的器物釉面和胎骨结合的不甚紧密,所以一些器物有比较严重的剥釉现象,尤其是黄釉和绿釉的器物尤为明显。唐代瓷器的胎骨远不及宋代致密,胎骨分子空隙较大,在烧制过程中胎骨的吸附性很强,釉料之中气泡大多被吸收,所以烧制成型的器物釉面气泡很少见,釉面肥厚的器物开片比较多见。   唐代瓷器大多采用支烧技法,有三点支丁、五点支丁或者多点支丁,这种烧造技法适合大批量生产,而且工艺比较简单,成本低。大型器物采用立烧,只有少量的皇家贡品才使用钵烧。这个时期的器物大多口部为圆唇,丰肩深腹,胎体厚重,平底微内凹。收藏界有的称这种足底为“饼形足”或者“假圈足”。一般来说唐代早期的碗、盘、瓶、执壶等器物底部都是饼形足,“饼形足”顾名思义,足底似饼而得名。通俗的讲就是实心底,不挖足。底部微凹的这种工艺,是避免器物放置案上产生倾斜,起到更加稳固的作用。罐一般都是平底,底部也是微微内凹,这是唐代瓷器共有的特征,也是鉴别唐代瓷器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唐代中晚期器物底部开始出现挖足工艺,但是足圈比较宽,我们收藏界都称之为“璧形底”,因形似玉璧而得名。至唐五代时期盘碗的底部足圈开始变窄,与宋代瓷器形状十分相近。   下面我们就以实物为例做一个简单的说明。唐代黄釉深腹碗:敞口圆唇,深腹,饼形足,底部微内凹。内满施釉,碗心有三点支丁痕,有明显的剥釉现象。外侧半施釉,胎釉结合部有白色化妆土痕。(图1、图2、图3、图4:唐代黄釉深腹碗)   唐代黄釉碗:敞口圆唇,直腹,饼形足。内侧满施釉,碗心有三点支丁痕,外侧施釉不到底,口棱部有明显的剥釉痕迹,腹外侧胎釉结合部有白色化妆土痕。(图5、图6、图7:唐代黄釉碗)   唐代黄釉罐:敞口圆唇,束颈,溜肩弧腹,平底微内凹。罐内侧满施釉,外侧半施釉,胎骨呈红褐色,胎釉结合部有白色化妆土痕。(图8、图9、图10:唐代黄釉罐)   唐代长沙窑黄釉褐彩执壶:敞口折沿圆唇,短颈,丰肩圆腹,假圈足,底部微内凹。短流口,对侧小执柄,肩上有双系。内侧满施釉,外侧施釉不到底。腹部贴塑,釉下点褐彩。(图11:唐代长沙窑黄釉褐彩执壶)   唐代黑褐釉执壶:喇叭口圆唇,短颈,丰肩直腹,饼形足,底部微内凹。肩上短流口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