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礼堂到礼堂文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文化礼堂到礼堂文化.doc

从文化礼堂到礼堂文化   临海,这个倚山枕海的“文化之邦”历经千年沧桑,无处不烙印着文明发展的痕迹。因为文化兴盛、千载传承,这座城市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今在这方热土之上,文化事业再一次焕发了“新颜”,一个个文化礼堂落户农村,村民置身其中,温习村史,重拾耕读传统,文化氛围绵延到乡村的角角落落。   传承历史文脉 记得百般乡愁   位于山坳之间的孔蚯村就是临海文化一个独特的剪影。走进孔蚯文化礼堂,浓郁的古风扑面而来。   这座文化礼堂,以清道光廿三年(1843)章氏祠堂及相连的民国宝新义塾旧址为基础改建落成。砖木二层抬梁式结构,正房硬山单檐坡顶,平面五开间。2000平方米的空间,按“两堂五廊”的格局进行布置,既有古村落韵味,又有新村特色。木质风车、臼齿头、钉刨……整齐排开;厅堂前壁书嵌有“东壁图书”四字,苍劲有力;墙上悬挂着民国时期的画作。《陇洲章氏宗谱》中,记录着陇洲章氏一族的历史及变迁,点点滴滴都述说着这个古名“陇洲”的村落历史。久经风霜的历史建筑,如今有了新的文化内涵。人们成群结队来到这儿,阅读着悬挂在文化长廊的历史故事,深入地了解他们从小生活的地方。   “一拜老师,教我读书,再拜老师,教我做人,三拜老师,永志不忘……”在临海市古城街道七里村文化礼堂,9名学童整齐划一地站成一排,经过“正衣冠”、“行拜师礼”、“学童诵读”、“分发智慧笔”等环节,顺利完成了开蒙礼仪。   手秉诗书话桑麻。在岙底罗这个和谐、宁静、美丽的小山村,耕地总面积272亩,山林总面积10552亩。村民多种植茶叶、柑橘,悠久的农耕历史在文化大礼堂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迈进民俗陈列室,眼前俨然是个“乡愁馆”。斗笠、蓑衣、铁耙、木榔头……各式各样的农耕用具唤醒了村民古老而厚重的记忆。村里老屋遗留的古董都搬了进来,煤油灯、纺线机、精致雕花梳妆台,集聚在古色古香的房子里,还原出老一辈生活的模样。   文化礼堂成为农村“文化地标”   在建设文化礼堂中,村民们提高了文化素养,除了参与政府部门组织的各项文化惠民活动之外,还自主性地挖掘本村文化内涵,一些特色技艺焕发了新活力,村落文化也被唤醒了,呈现出生机盎然的礼堂文化。   临海古城街道古楼村支书施嘉兴指着面前一幢三层小楼说道:“这座修葺良好的文化礼堂既是村民活动的‘舞台’,也是展现古楼村农耕文化的‘舞台’,里面不仅设有排舞室、健身房、阅览室等文体活动场所,还有几个展览室,陈列着村子在发展中保存下来的‘老古董’。”对于从文化礼堂到礼堂文化的变化,施嘉兴是看在眼里、乐在心中。“以前村民都是自娱自乐,自从有了文化礼堂,排舞队有了,腰鼓队有了,平常演出、文化下乡活动全在这里,文化礼堂成了农村的‘文化地标’,集中展现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礼堂文化。”   临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卢如平表示,我们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建设特色展陈馆、特色文化广场,力求“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通过文化礼堂特色馆建设和民俗活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民俗在文化礼堂中得到保护和传承。   据了解,临海目前正努力把各地方的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到农村文化礼堂之中,供村民参观学习,并借此保护传承。除此之外很多文化礼堂还会定期开展文化讲座、茶道会、书法绘画等别具地方特色的活动,让村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传统文化。   有那么一支舞狮队伍,活跃在白水洋镇上游村文化礼堂。他们表演的“黄沙狮子”已流传近千年,素以高难度的演艺技巧名扬四方。2006年6月入选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游村的文化礼堂将“黄沙狮子”搬进了展厅,使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村子里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高跷,高跷的传统我们一直都有保留。有了文化礼堂这个平台后,保护起来就更方便了。”施嘉兴说道。如今古楼村的高跷已经成为村子的“招牌节目”,无论大年小节还是市镇的演出,高跷队都是最出彩的一个。   遍观临海,小芝镇乌岩村、东塍镇东溪单村、大田街道大田刘村……乡间村头的文化礼堂逐渐变成村里最聚“人气”的地方,也渐渐成为凸显地方特色文化和非遗传统的农村“文化地标”。   浙江省社科院历史所所长陈野认为,文化礼堂是农村的精神文化地标,作为“精神家园”,它构建了一个使村民有凝聚力与归属感的公共家园;作为“文化地标”,它又是农村社会主义文化的阵地。   千年临海府 满城文化风   临海市积极做好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三篇文章,一篇是文化礼堂建设“增量”文章;另一篇是文化礼堂建设“提质”文章;第三篇是文化礼堂建设“保障”文章。注重质量为先,注重价值导向,注重管理利用。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增量’是基础,‘提质’是核心,临海以提升文化礼堂的文明和文化内涵为主线,以提高农民群众综合素质为目标。”卢如平如是说。   为了让“提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