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赋流变考.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芙蓉赋流变考.doc

芙蓉赋流变考   摘 要: 从汉至清,芙蓉赋的发展在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但到了元、明、清,芙蓉赋中的芙蓉类型渐渐变得固定起来,芙蓉赋走向了一个狭窄的空间。从芙蓉赋的流变历程中,我们既可以看出赋体制的发展以及各个时期审美风尚的演变,又可以一窥芙蓉形象的嬗变过程。   关键词: 芙蓉 赋 流变      芙蓉又称荷花、芙蕖、菡萏、莲、水芝、水华等,是中国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花卉之一。对芙蓉的解析,学界历来侧重于诗词方面,而很少涉及对芙蓉赋的研究,因此笔者将从纵向和横向的角度对芙蓉赋作一简要概述。   一、芙蓉赋的留存及流变历程   现存最早的芙蓉赋当属汉代张奂的《芙蕖赋》残篇,见于《初学记》卷二十七,皇甫规亦有《芙蓉赋》,然仅存目,已不可见,费振刚将其都辑入《全汉赋》中。多数芙蓉赋主要见录于陈元龙的《历代赋汇》,其余的则散见于文人的文集中。从汉至明,芙蓉赋完篇有32篇,残篇6篇,存目一篇;芙蓉赋的作者不仅有一般的知识分子,而且包括封建统治着及上层官僚;芙蓉赋中所赋芙蓉品类丰富,包括红莲、白莲、秋莲、瑞莲等,所有这些就构成了芙蓉赋的完整体系。而从汉至明,芙蓉赋的发展在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以下即为笔者对芙蓉赋的发展流程作的简要论述。   (一)汉、魏、晋的芙蓉赋   汉、魏、晋的芙蓉赋有很多相同点。语言形式上,它们篇幅短小,主要以四言、六言为主;表现手法上,以白描和比喻为主,很少用典,这主要与他们运用纯客观的笔法有关;内容上,主要是以“体物”为主,即“写物图貌”,此为赋的基本方法,此期的赋家用自己画家的眼睛,以敏锐易感的心灵对其观照,细致地勾勒出了荷花的物态,属于绘画中的工笔细描,因此在他们的笔下,荷花的姿态常常呼之欲出。如夏侯湛(晋)的《芙蓉赋》:“若乃回萦外散,菡萏内离。的出艳发,叶恢花披。绿房翠蒂,紫饰红敷。黄螺园出,垂蕤散舒。缨以金牙,点以素珠。”主要以暖色调为主,色彩鲜明,非常悦目,能尽物之态,暗藏闺中女子绣花的技巧,收到了“辩丽可喜”的效果。同时此期的赋还描写了芙蓉的食用功能,即莲子的美味,如:“尔乃采淳葩,摘圆质,析碧皮,食素实,味甘滋而清美。”(夏侯湛《芙蓉赋》)   在风格上,此期的芙蓉赋主要呈现出“浏亮”和“明丽”的特色,这主要与此期赋中所用的比喻有关。由于“红莲”给予赋家“赤”、“灼”的感受,因此他们多将芙蓉比喻为“夜光”、“太阳”、“龙烛”等光辉耀眼之物。如:“灼若夜光之在玄岫,赤若太阳之映朝云。”(闵鸿《芙蓉赋》)“光拟龙烛,色夺朝霞。”(潘岳《芙蓉赋》)   以上主要突出了芙蓉的“?j?j?|?|”之美,从这些比喻中,我们可以想见荷花明丽鲜艳的风貌。带着刚刚发现自然美时的惊喜,此期赋家的态度主要是“观”,是“赏”,他们企图努力发现事物本身的美。在当时那个动乱的时代,魏晋很多赋家以物作为情感的载体,而与同时代的咏物赋不同,赋家极少在芙蓉赋中渗入自己的主观意志,因此此期芙蓉赋中的芙蓉形象具有独立的地位。同时这时的芙蓉形象尚未与美人发生直接性的联系,不过在咏美人的赋中却已经将美人比作芙蓉,如曹植《洛神赋》:“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简言之,汉、魏、晋的芙蓉赋有着一种单纯的美丽。   (二)南朝的芙蓉赋   相对于前期的芙蓉赋来说,南朝的芙蓉赋显得更加繁复,篇幅也更长,比喻和联想手法的运用也明显增多。赋中开始用典,主要取自《离骚》,不过并非以此寄托自己的感情,而是突出芙蓉的清雅容仪和“高名”,如“感衣裳于楚赋,咏忧思于陈诗”(鲍照)。此期的芙蓉赋主要以六言为主,如傅亮的《芙蓉赋》通篇都是六言,显得相当地工整。同时,对偶也更加精工,多为骈体赋,反映了文风觉醒时对艺术形式美的追求。   在色调的运用上,与前期芙蓉赋的绚烂浓烈的色泽不同,南朝的芙蓉赋主要为温柔的淡色调,更多地染上了南国水乡的特点,这大概与其地理位置及南朝文人的审美特点有关。如“上星光而倒景,下龙鳞而隐波。”(鲍照)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色彩上的淡化,赋中主要突出了芙蓉的“清”与“秀”,所以更像是一幅水彩画。   此期赋家开始抒发自己的感情,但还比较微弱,仅在结尾处指明,但已具有了一种悲哀的意识,表达了对生命的无穷哀感,易言之,或可称为忧“生”之嗟。如鲍照的《芙蓉赋》:“恨狎世而贻贱,徒爱存而赏没。虽凌群以擅奇,终从岁而零歇。”将芙蓉比于美女,两者固是美丽,然而始终都要面临“零歇”的命运,其中又似含有作者郁郁不得志的哀叹。此期的莲花亦非属于附庸地位,多数赋家是因为喜爱才赋,如江淹《连花赋》:“余有莲花一池,爱之如金。”   此期的芙蓉赋出现了新的题材,即采莲赋。南朝政权偏安江南一隅,统治集团均腐朽无能,一味追求安逸享乐之风,当时的文人创作的宫廷贵族化十分明显,“物”与“色”是他们所极力追求的,故而描写美色的赋自然是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