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唐代中书舍人的职权.doc
论唐代中书舍人的职权
摘 要: 唐代中书舍人定额六员,秩正五品上,虽然官位不高,但在朝廷的中枢决策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中书舍人是令人羡慕的清要之职。唐代中书舍人的职掌范围主要集中在起草诏书、参议表章佐宰相判案等方面。
关键词: 唐代 中书舍人 职权
中书舍人一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位开始日渐重要,发展至隋唐时期进入成熟阶段。魏晋时期,中书监、令“以其地在枢近,多承宠任,是以人固其位,谓之凤凰池焉”。①中书舍人也在这一时期,作为中书监、令的秘书官逐步地发展起来。到了南朝梁时期,“诏诰之任,舍人专之”。②到了唐代,中书舍人定额六员,秩正五品上,在朝廷的决策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唐代中书舍人的职掌主要集中在起草诏书、参议表章佐宰相判案等方面。但是,唐前期与后期中书舍人的职掌范围与侧重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到了唐后期,翰林学士出现以后,专掌内制,中书舍人的制诏之权大为削弱。
一、诏书的起草与进画
起草诏书是中书舍人的基本工作。中书舍人代表皇帝起草诏书,代拟王言,“凡百司奏议,文武考课,皆预裁焉”。③按唐代制度,在中书省置中书舍人六员,分工明确,“其中书舍人在省,以年深者为阁老,兼判本省杂事;一人专掌画,谓之知制诰,得食政事之食;余但分署制敕”。④从中可以看出六位中书舍人中专门负责诏书起草工作的只有知制诰一人。中书舍人“代言王命”,责任重大。这就要求中书舍人在起草诏书时“其禁有四:一曰漏泄,二曰稽缓,三曰违失,四曰忘误,所以重王命也。制敕既行,有误则奏而改正之”。⑤
关于唐代中书舍人“代拟王言”,袁刚先生在《唐朝的五花判事和六押制度》中认为:“中书舍人‘代拟王言’大致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根据皇帝直接发出的‘宣命’或据宰相政事堂议决的要点制作的‘词头’。草为诏敕,发往门下省,通过三省施政程序,再发往各行政部门。其二是代表皇帝或协助宰相对百司臣僚呈上的奏抄章奏草拟批答,作初步的处理,提出初步意见,为皇帝和宰相决策提供参考。”⑥张国刚先生在《唐代官制》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观点。⑦我赞同两位先生的观点。中书舍人起草诏书一般都要经过起草诏书,送皇帝进画,然后交门下省颁下的程序。
唐前期,中书舍人由于在中书省专门负责诏书起草工作,“代拟王言”,在朝廷中枢决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唐玄宗时期,由于翰林学士的出现,专掌内命,而外命有时也落到他官知制诰手中,因此中书舍人的制诏之权开始受到侵夺,地位大为削弱。
二、参议表章、佐宰相判案
参议表章、佐宰相判案是中书舍人的另一基本职权。每天由百司各部门汇集到尚书省,再由门下省送到中书省的各种奏抄章表不计其数。汇集到中书省的百司奏抄章表,一般先由中书舍人披览,提出初步的处理意见,再经由中书侍郎、中书令,最后由皇帝裁决。在此,中书舍人是作为宰相的助手,帮助宰相处理日常的事务,“佐宰相判案”。
中书舍人的参议表章权主要是指六押和五花判事制度。六押是中书舍人在参议表章时是按照尚书六部来分工的,六位舍人各押一部。《新唐书?百官志》记载:“以六员分押尚书六曹,佐宰相判案,同署乃奏,唯枢密迁授不预。”中书舍人的分押尚书六部的制度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南朝梁、陈时期,“凡国之政事,并由中书省。省内有中书舍人五人,领主书十人,书吏二百人,分掌二十一局。各当尚书诸曹,并为上司。总国内机要,而尚书唯听受而已”。⑧这里的中书舍人五人分掌二十一局,指的是五人分工对尚书省呈上的奏报进行处理。
关于五花判事制度的记载,《资治通鉴》卷193“贞观三年”条司马光注曰:“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唐会要》卷55“中书舍人”条有更加详细的记载:“开元二年十二月二十日,紫微令姚崇奏:中书舍人六员,每一人商量事,诸舍人同押连署状进说。凡事有是非,理均与夺,人心既异,所见或殊,抑使雷同,情有不尽。臣令商量,其大事执见不同者,望请便作商量状,连本状同进。若状语交互,恐烦圣思。臣既是官长,望于两状后略言二理优劣,奏听进止。则人各尽能,官无留事。敕曰:可。”上述两则材料大体说明了五花判事制度概念。凡军国大事,先由负责的中书舍人批阅,提出初步的处理意见,其他舍人各执己见,在主要负责的舍人的意见之后,签上自己的名字。这就是五花判事制度。按照姚崇的说法,中书舍人五花判事后,中书令把各舍人的不同意见集中,并在不同的意见后写下简短的批语,选择出最佳的,最后交给皇帝裁决。这样,既可以让各位舍人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更好的建议,又可以发挥中书令的领导才能。
关于六押和五花判事制度之间的关系,学界的研究成果丰富。袁刚先生在《唐朝的五花判事和六押制度》中认为:“‘五花判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