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老舍《断魂枪》
老舍生平创作简介 他是北京人;他是满族人;他是穷人;他有10年在国外生活;他生于1899年,去世于1966年。 ——舒乙 舒庆春,字舍予,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亦甘于寒贱也。二十七岁时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也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也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不过,已不可能。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 出生于北京一个贫困市民家庭。 1917年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北京的小学和天津南开中学任教。192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教中文,创作了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 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授, 创作了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猫城记》《离婚》等。抗战爆发后南下武汉和重庆,1944年在北碚开始创作《四世同堂》。1946年赴美国讲学。1949年应周总理之邀回国。解放后创作了剧本《茶馆》《方珍珠》《龙须沟》等。 1966年8月24日,老舍在北京投湖自杀。 老舍的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 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 短篇小说《断魂枪》《柳家大院》《微神》 剧本《茶馆》《龙须沟》 在中国文学史的独特地位与价值: 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格外关注,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而这一切又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表达的。 他第一个把“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通过文学表现出来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老舍对文学的贡献 1 作为“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与批判者” ,在创作中“最为关注的是民族的文化心态精神面貌” 2 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炼、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老舍是现代著名的京味作家和语言大师。 老舍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使用纯熟的北京口语,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呈现出浓郁的“京味”。 老舍小说的京味 B.“新派市民”形象系列:是老舍嘲讽的一种新潮而又浅薄的角色 兰小山(《老张的哲学》)、张天真、小赵(《离婚》)、祁瑞丰(《四世同堂》)等。 C.“正派市民”(理想市民)形象系列:老舍写理想市民是为了探索文化转型的出路。理想市民性格:侠客+实干家 赵四(《老张的哲学》)、李景纯(《赵子曰》)、李子荣(《二马》)、丁二爷(《离婚》)。 D.城市贫民形象系列:祥子、老马(《骆驼祥子》)、拳师沙子龙(《断魂枪》)、娼妓(《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月牙儿》中的母女俩等) 集中体现了老舍与下层人民深刻的精神联系 。 一、背景简介 1、本文发表于1935年9月《大公报》副刊 2、西方列强瓜分世界,殖民主义横行 3、日本侵略东北三省,老旧的中国四分五裂、积重难返。 4、中西文化冲突,现代与传统对峙,中国知识分子内心世界充满矛盾和困惑。——既要反对西方侵略,又要学习西方文化技术;要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文化转型,既要批判封建传统文化,又要发扬民族文化传统。 5、老舍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青年时期留学英国,受西方文化影响。因此,老舍对西方现代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都抱有既肯定又否定的双重性认知态度,对于传统文化既有批判意识,又不无眷恋欣赏。 二、内容述评 (一)环境描写(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 一方面,中国古老的传统文明正在被西方现代物质文明所取代,这是势所必然。 另一方面,文明的更替又是以民族压迫的方式进行的。 ——以饱含历史沧桑的语调叙述了社会现实的变迁。既控诉了西方侵略的野蛮与非正义,也渗透了作者对传统文明的现代性批判和反思. 透过表面物质上的冲撞与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