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瑟夫·考曼亚卡诗歌中的战争创伤.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尤瑟夫·考曼亚卡诗歌中的战争创伤

尤瑟夫·考曼亚卡诗歌中的战争创伤   摘 要:当代美国非裔诗人尤瑟夫 关键词:当代美国诗歌 尤瑟夫 创伤 尤瑟夫Yusef Komunyakaa,1947― ),当代美国著名非裔诗人,1993年的诗集《白话霓虹》获得1994年度的金斯利2001年获得露丝2011年获得华莱士2016年当选为美国国家人文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目前是纽约大学英文系教授 一、布鲁斯与爵士乐:考曼亚卡的诗歌主题和特点 考曼亚卡的诗歌具有浓郁的自传体风格,运用蒙太奇和超现实主义意象,以自白的方式讲述个人的人生经历,试图说出个人、家庭及社会历史的真实。坎迪丝拉普拉德认为:“考曼亚卡把诗歌作为工具探索个人身份,也探讨人类共同的人性。”他的诗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关于越战经历的痛苦记忆,常常把越南的自然风光与战争的残酷对比叠加在一起,描写战争给美国人自己带来的复杂创伤经历以及越战老兵对死亡恐惧、负疚与失落等挥之不去的心灵感受,颠覆了美国社会广为传颂的勇敢与荣光的男性价值观,与美国主流媒体及好莱坞的宣传大相径庭;二是在路易斯安那度过的青少年时光,比如父母婚姻的裂缝、美国南部的白人秘密组织三K党以及他们利用暴力反对社会变革和黑人平等权利的情形 考曼亚卡的诗歌主题包括黑人经历及其精神创伤、南方农村生活,涉及复杂的道德问题,还有生活与灵魂中的孤独、痛苦、无奈、罪恶与救赎。他的诗歌既有美国黑人文化传统也有欧美文化传统,善用文学典故、音乐、民间文化与大众文化元素;喜欢使用短诗行及深刻有力的意象,具有爵士乐、布鲁斯节奏和即兴特征,带有浓郁的日常口语化特点,突出表现情不自禁和快节奏。基思“考曼亚卡的诗歌常常与爵士乐紧密相连。他的这些诗歌表明,爵士乐与他的诗歌最重要、最核心的要素就是艺术家个人对人类孤独的即兴表达,这也是美国黑人在种族隔离政策下普遍的生存状况。” 对考曼亚卡来说,诗歌是人类的情感和精神尺度,是自我发现的工具,无论是诗人还是读者都可以通过诗歌探索深藏于人生经验中的核心意义。当非裔美国人身份不断受到威胁与挑战的时候,语言与诗歌就成了最后的防御,一种反抗崩溃与瓦解的终极武器。诗歌掩饰、否认、治疗伤痛,帮助找回失落的东西。同样,爵士乐也是一种发现的工具,发现事物背后情感的神秘力量,帮助人们到达以为已经遗忘的地方,这是美国黑人的一种与土地、与故乡保持紧密精神联系的途径与纽带。爵士乐也帮助诗人扩展创作视野,教导诗人可以在诗歌里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具有释放心灵压力的作用,是诗人生命的一部分 二、个人的焦虑与恐慌对抗主流话语中的勇敢与荣光 《面对它》是考曼亚卡最著名的代表作,是一首反映和反思越战的诗歌,是离开越南十四年之后深思熟虑的结果,选自1988年出版的诗集《疯狂》(Dien Cai Dau)。诗歌题目中的“面对”既是面对越战纪念碑,也是面对越战留给美国民众的创伤。越战纪念碑是国家意识形态的渲染与表现,试图从国家的层面对死者及其亲人表示同情与抚慰,也是死者为国家牺牲的荣誉。美国学者发现考曼亚卡在面对纪念碑的时候产生了“微妙的、矛盾的反应”;“纪念碑的设计与建造本来是舒缓人们的伤痛,结果却质疑并削弱了纪念碑的本质”。与国家意识形态不同,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是个人意识及其悲伤记忆。通过诗歌,诗人建立了一座充满疑问与质疑的纪念碑。区别于主流话语中的勇敢与光荣,诗人表达的却是焦虑与恐慌。德国学者维特“越战老兵的诗歌不仅捕捉到了萦绕在整整一代士兵心中复杂的创伤经历,而且影响到现如今的美国社会。”诗歌描述一位参加过越战的美国黑人老兵瞻仰位于首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的过程及其沉思。诗歌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一开始,说话者看到自己“黝黑的脸”在“黑色花岗岩”纪念碑前“显得黯淡”,表明自己的黑人身份。随后,石碑与肉体、里面与外面、这里与那里、在场与缺席、自我与镜像、光明与黑暗、现在与过去、男人与女人、儿童与成人、白人与黑人、种族与国家、美国与越南、现实与幻象、抒情与纪实、自白与见证、静态与动态、主体与客体、生命与死亡、生者与死者、战争与和平等一系列强烈对比的意象逐步展开 面对纪念碑,叙事者表现出明显的自我分裂,他用强大的意志力控制自己悲伤的情绪,发誓“绝不流泪”。然而,他又承认,他虽然像石头一般坚强,但他也是“血肉之躯”,面对悲伤难以抑制。纪念碑黑色大理石镜面,反射着他的映像,因此他又是“石头”。他那从黑色大理石反射过来的、阴云笼罩的映像“像一只猛禽”一样看着他,犹如黑夜面对白昼一般。当他转过身去,“纪念碑让我离开”。当他转过来面向他在纪念碑上的影像时,“我再次进入越战纪念碑里面”,这种反复转身的躁动不安似乎暗示,叙事者深陷越战给他带来的情感伤痛中不能自拔。“光亮”与“白色闪光”提醒他,他现在正站在黑色大理石纪念碑外面,而不是在里面。就其象征意义而言,叙事者有两个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