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老剧场之美成.美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武汉的老剧场之美成.美城

武汉的老剧场之美成.美城   编者按 时间如梭,光阴荏苒。大武汉近百年来的变迁就像穿越其间的长江,奔腾不息。无论历史怎样地风云变幻,武汉人对于看戏的热爱始终都像武汉夏天的阳光一样炽烈。清道光年间,叶调元在《汉口竹枝词》中就写道:“各帮戏台早标红,探戏闲人信息通。”可见那时看戏的热闹景象 公元1900年的汉口,演出戏曲的场所并不像今天称为剧场,也不像20年代前后称为戏园、戏院或舞台,当时称为茶园。如武汉市第一家茶园――丹桂茶园、可容纳观众2000人左右的满春茶园、楚剧入城后的第一个演出场所――清正茶园等。这些茶园规模不大,设备简陋。辛亥革命前后,一些专业唱戏的茶园,逐步改建、扩建,并改称舞台、戏院,如汉口大舞台,怡园、长乐戏院等。1919年汉口新市场(后称民众乐园)建成后,年获巨利,惹人注目,于是群起效法,各种戏院、舞台及综合性娱乐场所相继建立,据1934年《汉口市政概况》统计,共有37家之多。当年那些为数不少的茶园,到了不足百年的今天,能够找到故址的寥寥无几,绝大多数已在历史长河中淹没。留下的,或改头换面,或断壁残垣。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这个城市里搜寻一切关于这些历史的记忆符号,记录在纸上 本期《戏剧之家》,带您走进美成戏院 记录 某个周六的午后,我踏入一栋老戏院――美成戏院的大门,里面的景象让我感觉仿佛进入了电影般的梦幻场景 古色古香的红木椅,坐在台下闲聊的花发老人,穿梭于其间忙着斟茶递水的工作人员,这些瞬间将我从快节奏的时空抽离出来。这般画面,像一张滤纸,将一切喧嚣与浮华都隔离在外。眼前一个半米高的戏台,台上的祥云镂空木雕,把这个本来就梦境般的舞台渲染得更加似梦似幻。帷幕尚未拉开,幕后的一切都是那么神秘,令人向往。稍稍坐下,舞台一侧的锣鼓便响起了。大红色的帷幕掀起,黄色背景帘被灯光照射得格外明亮,反射的灯光又将戏台衬得金光四射。台上一溜四张椅上,都搭着镶金边的鲜红色椅披。强烈的视觉冲击扑面而来。四方的舞台,仿佛就是另一个世界的入口。这样震撼的感受,绝不亚于3D《阿凡达》 “开嗓了!”第一幕是《杀雄信》,开场第一句便让我体会到汉剧唱腔的高亢激越,爽朗流畅。如果说京剧如涓涓的溪流,昆曲如静谧的泉水,汉剧就是湍急浑浊的长江。她没有溪流的纯净,也没有泉水的清澈,但她蕴含着沙土,喷薄而出,令人为之振奋 精美的服饰、浑厚的嗓音、舞台上的一招一式,都使我感觉恍惚如隔世。那是一种时空的穿越,一种心灵的沉淀与净化,凡世间的复杂都在这大悲大喜、大美大恶中消散了。小小的戏台,冲破了时空的枷锁,将戏迷们的心都带入了神秘却纯洁的净土。我想,这就是戏曲这项传统艺术不朽的魅力吧 “好!”老戏迷的叫好声,将我从梦境中狠拽出来。忽然,一股莫名的感动油然而生,涌上心头。这份感动,不是民族大义的感慨,不是受人恩惠的感恩。这份感动,简单得不需要用语言描述,那就是一种台上与台下百年来从来不变的相互支持与信任。对于老戏迷来说,舞台上演出的就是他们的人生;看戏,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 历史 清光绪末期,汉口六渡桥还是一片茅草地,斜对着土??(即今长堤街下段口),是乘舟去黄(陂)、孝(感)的渡口,城乡工农业产品在此中转流通,舟楫如林,人流熙攘,盛极一时。同时,它也是人们逗步、观赏汉江风貌的所在 汉剧的前身――汉调,当时为人们文娱生活的主要形式之一。昔日汉调躲在各行帮会馆戏楼、公所、茶园及富绅大户宅院演唱。武昌起义后,武汉百业复苏,唯独文娱场所尚难满足人们的需求。此时,又有汉剧爱好者张鉴堂深谙六渡桥这块草地乃“聚宝盆”,便四处集资,八方求援,买下了这块草地修建戏园,于1913年落成,取名“丹桂舞台”,以演汉剧为主,与早期修建的满春茶园倚角相望。这就是“美成戏院”的前身。当时,汉剧名伶余洪元、余洪奎、周小桂、张花子、李彩云、李春森、陈旺喜、黄双喜、牡丹花、小翠喜、董燮堂等经常轮换在此演出。1915年,张鉴堂鉴于汉剧后继乏人,便同陈国新、周炳臣等人集资创办汉剧“天、春、长”科班,培养出许多汉剧名伶。30年代初,改名美成戏院,楚剧名角陶古鹏、黄汉翔、江南蓉、严楠芳、黄楚材等皆在此献艺 抗日战争爆发后,美成戏院一度成为楚剧的演出场地。经历过八年的动荡后,1947年,著名演员周天栋、徐继声、刘金屏、袁双林等组成“栋联汉剧团”,进入美成戏院演出。戏院仿效上海,设有布景房,上演了机关布景连台本戏,《岳飞》、《张汶祥刺马》、《血滴子》、《火烧红莲寺》等剧,观众如潮,场场爆满。家住武胜路的张爹爹回忆道,那时最高兴的事就是赶到清芬路来看汉戏,从天字辈、春字辈,到现在的第四代汉剧名伶。老戏迷们的脚步,从武汉三镇踏来,伴随着这些名伶的成长,更见证了汉剧的发展 1951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文教局接管了美成戏院,更名为“新生剧场”。因剧场年久失修,设备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