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4 《 语文版》语文 (基础模块上册)——第六课 《过万重山漫想》.docVIP

教案4 《 语文版》语文 (基础模块上册)——第六课 《过万重山漫想》.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本文,增加文化知识的积累 2.学习本文,了解和体会文章结构的技巧。 3、体会作者所赞美的内在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本文,增加文化知识的积累 2.学习本文,了解和体会文章结构的技巧。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所赞美的内在精神 【教学方法】 启发点拨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三峡是翟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 市南津关,全长193公里。它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被誉为山水画廊,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翟塘峡为长江三峡第一峡,又称夔峡。从奉节白帝城至巫山县大溪镇,全长8公里,以雄伟壮丽著称。长江南岸的白盐山与北岸的赤甲山对峙,岩壁如斧劈刀削,恰似一扇屋门,紧锁长江。江水在峡中咆啸奔腾,旋涡四起,山雄水急,气势磅礴,令人叹为止。? 巫峡为长江三峡第二峡。从巫山县大宁河口,至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峡长45公里。其特征是峡长谷深,迂回曲折,幽深秀丽,似一条美不胜收的山水画廊。巫峡景区由\三台八景十二峰\等景点组成。? 西陵峡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长70公里,自宜昌秭归县香溪河至宜昌市南津关,其特点是滩多水急。其中的泄滩、青滩、崆岭滩,为三峡著名的三大险滩。西陵峡中景观甚多,著名的有黄牛峡、黄陵庙、三峡工程、灯影峡、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兵书宝剑峡、屈原祠等等。? 自古以来,写三峡的文字就很多,同学们在初中时也学过不少。如郦道元《水经注·三峡》,李白的《秋浦歌》、《朝辞白帝城》等等。要在众多的名文俊笔中写出脱俗的文字来,不费踌躇是不行的。正是这样,《过万重山漫想》是独辟蹊径的,以三峡为踪,情随景迁,景随情变,\思接千载,心游万仞\。通过\漫想\,表达了作者对那些勇于开拓的志士仁人表示了由衷的赞美。 在写作中,作者打开视野,在现实和想象之间自由驰骋,其思路纵贯古今,气势非凡,表现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驾驭能力。 二、指导阅读 (一).?生字生词的识记,相关文化知识积累 如\以敝帚画西施\、\志\、\欹\、\洪荒\、\注\、\不盈不溢\、\摧山坼(chè)地\、\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等等。这样的内容不少,都可借助文中的注释或查工具书完成。? (二).?找出联结上下文的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思路? 本文题为\漫想\,实际上\漫\而有序,作者十分注意把现实和想象结合起来,通过想象来安排文章的结构。在自读时,我们找出这方面的语言标志,会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1.?抓住起联结作用的关键语句? 如\直到今年--五十多岁了,才有机会第一次穿过三峡\、\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面对这奇景\、\第一个\、\既然有第一个\、\那个时候\、\再想下去\、\那时候\、\船已经穿过三峡\等等。通过这些语句,我们会发现,文章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2.?通读全文,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本文线索是什么? 我们可以将文章分为几个部分? 三、小结课文 四、作业布置 1、本文线索是什么? 2、我们可以将文章分为几个部分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 1、本文线索 本文线索,一是紧紧扣住一个\过\字。从船\出了夔门\写起,直到\船已经穿过三峡\结束,写了游三峡的全过程;二是紧扣\漫想\二字,不断拓展时空内涵。 2.?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阅读时,我们可以将文章分为以下部分。? 第一部分,\我在小时候就读过一些古人今人描述三峡的文字,……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交代行文的起因:\第一次\面对早已神往的\奇景\,\漫想\由此开端。? 第二部分,\第一个,是的,总有第一个吧。……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展开\漫想\。? 第三部分,\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声打断……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回到现实,歌颂当代人民的开拓精神。结束\漫想\,回应开头。? 3、?在安排文章的行文结构上,作者是独具匠心的。如在写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时,作者用了设问的手法:\--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通过这一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了文章的渊深之境:三峡那么高,那么险,谁过去?怎么过?一个人能过?还是许多人生生不息地过?所谓微言大义,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思考的,而此文给了读者巧妙的回答。那就是\不用扬鞭自奋蹄\,只需要\竹篙一点,独木船开动了……\? 在\漫想\中,作者把古代与现在,把虚景与实景联系起来,歌颂了改革开放后热火朝天的祖国建设。从而把读者引向了一个较高的思想境界。? 4、再从行文上看,文章穿插有致,能巧妙地在现实与想象之间自由切换。文章从\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写起,一直写到应当怎样做为止。然后笔锋一转,又回到现实中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